詳解險資入市三大新舉措 或撬動超千億權益投資空間
加大保險資金入市穩市力度的推動政策繼續加碼。
繼上月上調險資權益投資比例上限後,在5月7日上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再次宣佈了險資入市“正在路上”的三大措施,繼續支持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
從發佈會信息來看,這三大措施分別是擬再批覆600億元長期投資試點規模,將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進一步調降10%,以及推動完善長週期考覈機制。
“5月7日的政策可以說是之前一輪險資入市政策的延續,有之前政策的加碼和落實,也有像風險因子下調這類迴應行業呼聲的政策。總體而言,這進一步釋放了險資的投資空間。”一名險企投資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這些政策會帶來多少增量資金?中泰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葛玉翔回覆第一財經記者的測算數據顯示,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調降10%或將帶動增量險資規模逾1300億元。這1300億元的理論增量,再加上擬批覆的“實打實”的600億元規模險資長期投資試點,以及長週期考覈所帶來的底層影響,撬動的增量險資權益投資空間或將是超千億量級的。
政策一:股票投資風險因子調降10%,或帶動增量資金逾1300億元
在上述三項政策中,調降償付能力規則中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是行業此前多次呼籲的內容,這也是繼上個月從償付能力角度上調險資投資比例上限之後,監管再次從償付能力風險因子方面“下手”疏通險資入市的“堵點”。
事實上,風險因子與保險公司投資和經營業務的資本佔用息息相關。根據償付能力規則,風險因子越高,要求的最低資本就越多,對資本的佔用和消耗就越多,進而也會降低償付能力充足率。而一旦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監管要求,將對保險公司的投資及業務開展造成巨大影響,因此權益資產對償付能力的佔用一直是險資在進行權益投資時的一大重要考量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險資的權益投資步伐。
李雲澤在發佈會上表示,計劃調整償付能力監管規則,將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進一步調降10%,鼓勵保險公司加大入市力度。
調降10%將產生多大的影響?
據葛玉翔測算,假設本次針對險資持有的滬深300股票風險因子下調10%,在50%滬深300成分股配置假設下,考慮風險分散效應前靜態釋放最低資本爲364億元,如果全部增配滬深300,對應股市資金達1349億元。如果不增配股票,則改善行業償付能力充足率幅度1.4個百分點。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2016年我國保險業正式實施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償二代),對權益投資的資本消耗有了更精細的計量。之後隨着償二代的不斷升級完善,對權益投資的資本消耗先收緊再放鬆。2022年,償二代二期對權益投資的資本消耗略有收緊,體現爲權益投資的償付能力基礎風險因子有所提升,股票提升幅度較小,未上市股權和長期股權投資提升幅度較大。爲引導險企加強入市,2023年9月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對於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風險因子從0.35調整爲0.3;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票,風險因子從0.45調整爲0.4。
“我們認爲對於償付能力緊張的保險公司,壓降權益投資的風險因子可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升權益配置比例。”華泰證券研報表示。
葛玉翔稱,自2023年9月調整風險因子以來,在持續低利率環境倒逼下,保險資金持續加大股票配置比例。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末,人身險公司股票及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佔比合計爲12.5%,同比基本持平,但其中股票佔比提升了0.36個百分點;財產險公司合計比例則爲16.33%,同比提升1.23個百分點,其中股票佔比提升0.95個百分點。
政策二:險資長期投資試點將再添600億,總規模達2200億元
如果說下調風險因子是給保險資金入市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那從去年開始正式啓動的險資長期投資試點無疑是爲股市提供了真金白銀的增量資金。
所謂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指的是保險公司出資設立私募證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級市場股票,並長期持有。
“(金融監管總局)將進一步擴大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試點範圍。近期擬再批覆600億元,爲市場注入更多的增量資金。”李雲澤在發佈會上說。
葛玉翔分析稱,目前已有兩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加上本批次600億元,合計規模達2220億元。
具體來說,2024年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和新華保險(601336.SH;01336.HK)率先聯合發起我國首隻保險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鴻鵠基金”,也成爲我國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試點的首隻落地產品。
今年3月,中國人壽公告稱,鴻鵠基金已投資落地500億元,實現風險低於基準、收益高於基準的良好業績表現。葛玉翔援引Wind數據稱,首批試點的鴻鵠基金於2024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先後進入伊利股份、陝西煤業和中國電信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2025年1月及3月,金融監管總局批准了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總額度爲1120億元,太保壽險、泰康人壽、陽光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平安人壽等8家險企獲准參與試點。記者從行業瞭解到,這8家險企在第二批試點中獲批的規模在100億元~200億元不等,其中鴻鵠基金亦獲批200億元的二期規模。目前各試點險企正在緊鑼密鼓展開基金設立工作,部分險企與試點相關的私募基金公司申請已獲批或已遞交。
除上述8家試點機構外,還有更多險資機構籌劃申請這一試點。“我們也對這一政策比較感興趣。之前試點大多聚焦在規模較大的上市險企身上,今天發佈會上說要擴大試點範圍,希望我們能夠儘快成功參與。”一名險企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爲何這一試點令險企趨之若鶩?葛玉翔分析稱,長期股票投資試點通過長期股權投資及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權益工具組合,能夠降低權益資產市值波動對於淨利潤的影響;同時或給予償付能力佔用打折、豁免權益類資產佔比的政策優惠。
政策三:推動長週期考覈,實現“長錢長投”
除了上述兩項政策外,險資的長週期考覈也將更進一步。“推動完善長週期考覈機制,調動機構的積極性,促進實現‘長錢長投’。”李雲澤在發佈會上表示。
保險資金具有來源穩定、規模較大、償付週期較長的特點,是典型的“投資長錢”。
而考覈週期短是多年來制約商業保險資金等一些中長期資金擴大A股投資的“卡點”,考覈週期過短,長錢就難以長投。實施長週期考覈,能夠有效熨平短期市場波動對業績的影響,提升中長期資金投資行爲的穩定性。
2025年1月,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中明確對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全面實行三年以上的長週期考覈,淨資產收益率當年度考覈權重不高於30%,三年到五年週期指標權重不低於60%。
此次政策和上述方案一脈相承。
“我們認爲,拉長考覈週期將提升保險公司對短期投資波動的耐受力,有助於提升保險公司權益投資比例,推動保險公司着眼長遠進行權益投資,從而形成長期穩定的權益投資資金。”華泰證券研報稱。
業內分析人士普遍認爲,大部分險企尤其是大型上市險企的權益投資比例仍較監管上限有一定空間。在上月監管上調險資的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後,險企按照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的不同,權益投資比例上限從之前的10%~45%上調至10%~50%。綜合業內人士觀點,險資等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入市能夠起到資本市場“壓艙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形成健康良好、具備內在穩定性的資本市場也有助於穩定險資中長期權益市場投資收益,在持續低利率環境下有力補充利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