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龍井的“縱橫突圍”

來源:農民日報

杭爲茶都,不僅集結了各大茶葉科研院所,各大產區間更是爭奇鬥豔。除了最負盛名的西湖龍井外,餘杭的徑山茶、富陽的安頂雲霧茶、淳安的千島湖茶、建德的苞茶等,同樣聲名在外,大家各有所長。記者發現,近年來,昔日相對沉寂的蕭山茶,正在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開始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蕭山因爲山地面積有限,一直以來,全區茶園面積滿打滿算也就2萬畝,與西湖龍井相差無幾,屬於龍井茶的三大核心產地範圍。實際上,蕭山茶採製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宋時,湘湖的茗山茶已是著名貢茶,到了明代,湘湖旗槍茶走紅,後來才改名湘湖龍井,成爲全區茶葉的區域公用品牌。

2010年,蕭山區成立茶文化研究會,其中一大重要職責就是弘揚和傳播茶文化。如今,許嶽榮成爲該會的第三屆會長,在他看來,儘管農業佔蕭山整個GDP比重微乎其微,卻是實實在在的富民產業,尤其是蘿蔔乾、湘湖龍井等,更乃地方名片,擦亮這些金字招牌義不容辭。那麼,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產茶大區,蕭山當如何重塑“名茶之鄉”榮耀?許嶽榮認爲,核心要義在“縱橫兩道”。

“所謂縱,即發展新茶飲,橫則指的是開拓農文旅融合消費新場景。”許嶽榮直言,蕭山有200萬本地人口,杭州又是千萬級人口城市,喝茶不能只是長輩在家獨酌的雅好,也應當成爲年輕人的社交新方式,尤其是與科技化、農文旅充分融合後,無疑能突破面積和產量的瓶頸制約,開闢出新賽道和新天地。

從杭州市區沿着時代高架,下了匝道改村道,沒過多久蜿蜒上山,彷彿時空轉換,千畝茶園撲面而來。此處名爲寺塢嶺,位於蕭山義橋鎮,不愧爲躋身杭州“茶都十景”之一的“寺嶺攬境”,風景獨好,盡收眼底。3月28日,蕭山區第三屆開茶日在這裡舉行,同時亮相的還有長雲古道、雲嶺古道兩條黃金線路,探秘山水間,又品茶韻味。

倪立權是家中的第八代茶人,“85後”的他執掌杭州蕭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後,除了堅守生態種植和炒制老手藝,也在不斷嘗試創新。拿品類來說,從最初的綠茶一品獨大,到如今紅茶已佔近四成產值,再到開闢白茶、烏龍茶等新品,倪立權已漸入佳境。還有經營模式,今年,他推出茶樹認養和茶文化深度體驗課程,亦是勢頭頓起。

記者瞭解到,接下來,義橋鎮將以茶爲媒、以旅興業,打造集採茶、製茶、品茶、研學於一體的綜合性體驗基地,並持續探索茶旅與民宿、研學、康養等新業態的結合,引進茶藝電競、星空茶宴、數字茶田等爆款文旅項目,有力推動茶產業從“一季獨秀”轉向“四季生金”,讓一片綠葉發散出無限可能。

離開寺塢嶺,再上高架,移步城市樓宇間。坐落於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灣信息港內,竟藏有一家名爲“易路茶香”的科技企業。近幾年,不少景區、機場登機口、高鐵候車室、高速服務區,以及會展中心等,忽然冒出的無人茶飲機,開發者就是這家公司。對於八年間歷經14代的智能裝備,如今已可熟化推廣,總經理韓萍信心滿滿,今年計劃再投放超萬臺,並在籌備廠區。

記者體驗了一把,12款產品,有原葉鮮泡、有果飲、有咖啡,9.9元一杯掃碼支付任選,一兩分鐘即可完成製作。“我們會結合機器投放地的特色茶做一些產品植入,兩側大屏幕滾動播放圖文視頻,用於傳播茶品牌和茶文化,還能掃碼選購各種茶產品。未來,這就是爲茶人、茶商和茶企,提供產品、信息、交易等一站式服務的平臺。”韓萍說。

數據顯示,蕭山兩萬畝的茶園,一產產值僅有1.34億元,但因爲有了“縱橫兩道”,未來前景卻是無限。蕭山區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顏澤平表示,未來將引導更多主體把茶葉生產與美麗鄉村充分融合起來,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同時面向新消費場景打造新產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實現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使茶真正成爲富民“金葉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