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黨的生命線(思想縱橫)
陳 林
羣衆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黨的羣衆路線,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注重把準人民脈搏、迴應人民關切、體現人民願望、增進人民福祉,努力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得到人民羣衆衷心擁護。”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引導黨員幹部錘鍊黨性、提高思想覺悟,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麼、要幹什麼這個根本問題,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繫。中央八項規定製定實施以來,從抓公款吃喝、公費旅遊、超標辦公用房,到抓節假日、抓“八小時外”、抓日常……從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切入,讓人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成效,推動黨風政風煥然一新,黨心民心更加凝聚。
各級領導幹部作爲“關鍵少數”,羣衆基礎厚不厚、實不實,對羣衆的感情深不深、真不真,關鍵看是否踐行黨的羣衆路線。只有發揚黨的優良作風,更好服務羣衆,才能贏得羣衆的信賴和擁護。在實際工作中,個別領導幹部存在羣衆觀念不強、羣衆工作方法不得當的問題,造成工作被動,難以打開局面。比如,有的“不願走”,習慣在辦公室裡拍腦袋決策;有的“走不深”,到基層調研走訪時雨過地皮溼,對基層的情況一知半解、對羣衆的反映一頭霧水;有的“走不實”,對羣衆遇到的問題和矛盾不上心跟進、不用心解決;還有的“走一半”,解決問題不徹底、落實責任不到底,留下一堆爛攤子;等等。這些情況的發生,會在幹部和羣衆之間形成一堵無形的牆,損害黨的形象。
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是密切黨羣幹羣關係、改進黨風政風作風的必然要求。走好羣衆路線,首先要有羣衆觀點。“誠於中,形於外”。有了羣衆觀點,密切聯繫羣衆纔會成爲自覺的行動。領導幹部要帶好頭、做示範,自覺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深悟人民情懷,從黨的百餘年奮鬥歷程中感悟魚水深情,從一代代模範榜樣的先進事蹟裡體悟“國之大者”,不斷強化黨性修養和宗旨意識,始終對“我是誰、爲了誰、依靠誰”這一問題有清醒的答案。中央八項規定中,“改進調查研究”位列第一項,明確要求“向羣衆學習、向實踐學習”。領導幹部要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經常深入基層“走親”、深入羣衆“結親”、沉到一線“攀親”,多走田間小路,常走雨天泥路,勤走背陰衚衕,通過面對面地聽、心貼心地問、實打實地訪,真正把羣衆面臨的真實情況摸清、把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找準、把羣衆尤爲期盼的對策提實。
在互聯網時代,羣衆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領導幹部如果不懂網、不觸網、不用網,是做不好羣衆工作的。善於運用網絡瞭解民意、開展工作,這門功課不僅必須修,而且必須修好。領導幹部要積極踐行網上羣衆路線,把握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熟練使用“網言網語”問需、問政、問計,善於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輔助決策、研究對策、檢驗政策,真正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將黨的生命線延伸至網絡空間。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找準病竈是前提,對症下藥是關鍵。走好羣衆路線,關鍵是堅持問題導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羣衆得實惠。要圍繞羣衆反映的住房、養老、就業、醫療等突出問題,把合理訴求一條條拎出來,推動問題一個個得到有效解決。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對於當場不能拍板解決、需要持續跟進的問題,明確責任人、公開時間表、畫好路線圖,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跑,直到問題徹底解決、羣衆真心滿意爲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7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