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年報佈局全透視:銀行股穩坐"壓艙石",港股成價值窪地新賽道

隨着2024年年報披露收官,保險資金的持股路徑逐漸浮出水面。截至4月1日,險資重倉的209只個股中,銀行股以壓倒性優勢佔據核心地位,而港股市場則成爲險資悄然加倉的新陣地。這一現象不僅折射出險資對穩健收益的執着追求,也暗含了資本市場價值重估的邏輯轉向。

在剔除關聯持股後,險資持股市值前十的個股名單中,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7家銀行股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通信龍頭共同構成主力陣容。這種配置選擇延續了險資對金融板塊的長期偏好,但背後邏輯已悄然升級——2024年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的股息率普遍達到6%,疊加銀行板塊穩定的ROE水平,爲險資提供了兼具現金流安全墊與長期回報潛力的"雙優解"。業內人士指出,這種配置策略既是對利率下行壓力的對衝,也是新會計準則下平滑利潤波動的主動選擇。

當市場目光聚焦A股時,險資早已將觸角伸向香江。數據顯示,最近10次險資舉牌中,港股標的佔比高達80%,這種"南下掃貨"的熱潮在四季度尤爲明顯。估值窪地的吸引力固然重要,但更深層驅動力來自制度紅利的釋放——滬深港通機制優化疊加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使得險資能夠更便捷地捕捉港股中具有獨特行業地位或成長潛力的標的。有金融機構直言,港股兼具高股息與全球估值優勢,只要匯率環境穩定,這種"便宜籌碼"的吸引力將持續存在。

政策層面釋放的積極信號,則爲險資佈局注入新動能。繼年初明確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後,3月底上交所修訂的發行承銷規則更具突破性意義——保險資管首次獲得與公募基金同等的"打新"權限。這種制度鬆綁不僅拓寬了險資收益來源,更預示着監管層對險資市場穩定器功能的認可。

就在4月1日,金融監管總局等三部門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進科技金融政策試點。其中提出,深化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支持保險公司發起設立私募證券基金,投資股市並長期持有。開展科技企業併購貸款試點,研究擴大試點銀行、地區和企業範圍,支持科技企業特別是“鏈主”企業進行產業整合,暢通資本循環。

站在當下時點觀察,險資的資產配置圖譜已清晰勾勒出兩條主線:在A股市場深耕銀行等高股息"壓艙石",在港股市場捕捉價值重估機遇。這種"穩A攻港"的雙軌策略,既體現了險資作爲"耐心資本"的本色,也暗合了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背景下,機構投資者重塑估值體系的內在需求。當政策紅利與市場機遇形成疊加效應,險資的每一次調倉或許都在爲下一輪價值發現埋下伏筆。

以上內容與數據,與界面有連雲頻道立場無關,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