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立見/人際關係 AI 時代的稀缺資源

日前「臺北明星私校招考競爭激烈勘比考大學」的新聞,揭開當代社會的集體焦慮。爲什麼還是很多人追求成本高昂的名校?名校競爭的本質,實則是對「環境篩選機制」的爭奪。在高度不確定的時代,家長透過學費築起同溫層,將孩子的成長風險控管於價值觀相近的羣體中。

觀察臺灣頂尖私校,課外活動圍繞STEAM與海外遊學。這種高度同質性環境,實爲微型社會資本池。芝加哥大學研究指出,中學階段建立的人際網絡,其終身價值相當家庭財富的17%。當孩子身處相似羣體,不僅降低溝通成本,更形成隱性資源交換平臺,從升學情報到家族合作,弱連結優勢在成年後持續發酵。

全球菁英教育皆深諳此道。英國伊頓公學的「校友稅」現象即爲明證:畢業生薪資高出全國53%,關鍵在每週舍監下午茶與跨年級社團制度。這些精心設計的社交儀式,實爲關係資本培養皿。正如其招生主任坦言:「我們販賣的是未來首相成爲你室友的機率。」

當GPT-4通過律師考試、Midjourney顛覆設計業,我們正見證史上最快的「技能通膨」。麥肯錫報告預測,2030年技術崗位價值將萎縮40%,但「人際密集型」職缺成長220%。

醫療AI診斷準確率達95%,卻有83%患者要求醫師二次確認;心理諮商市場逆勢擴張,情感機器人市佔率不足5%。這些數據揭示AI無法複製的三大稀缺性:信任成本、情感共鳴與跨界整合。

企業選才標準已悄然質變。微軟2023年報告顯示,AI工程師招聘中技術測驗淘汰率僅15%,但「文化契合度」面試淘汰率達62%。人資主管直言:「我們能教人寫程式,但教不會團隊願否幫他除錯。」

如果將職場視作資本市場,可見殘酷的價值重分配。世界經濟論壇數據顯示,技術專業的估值權重將從65%暴跌至28%,人際網絡卻從15%飆升至47%。這也呼應經濟學家赫希的「位置性商品」理論:當物質充裕時,稀缺性轉向「相對地位」。在AI普及的未來,差異化優勢取決於「能否接觸尚未被標準化的機會」。

打造人際競爭力須從環境工程着手。與其擠入現有頂尖社羣,不如識別「未來獨角獸領域」。哈佛研究證實,將50%自我投資轉向社交貨幣課程(如非暴力溝通、個人品牌塑造)的MBA學生,畢業五年後薪資高出同儕34%。

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成爲「人脈路由器」。在AI醫療領域舉辦跨領域交流會、爲新創牽線關鍵投資人、創建產業知識共享羣組,此模式已催生「人脈工程師」新職種,平均年薪達18萬美元。

當OpenAI執行長阿特曼被問及「未來關鍵技能」,他的答案不是程式語言,而是「與聰明人建立信任」。這提醒我們:在演算法統治的世界,人性互動是最後的稀缺品。與其焦慮AI取代工作,不如反思:我的社交圈有多少「非可替代性連結」?能否提供AI無法複製的價值?是否在投資關係資產中產生複利效應?

未來的贏家,必是能駕馭AI工具與人性溫度之人。因爲再強大的演算法,也無法複製兩杯威士忌深夜長談後迸發的革命性情誼。而歷史始終證明,改變世界的永遠是人與人之間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