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人民城市,新疆如何建?

天山南北,一座座城市正悄然蛻變。從烏魯木齊現代化國際城市願景,到喀什古城的煥新,新疆的城鎮化進程在以人民爲中心的理念指引下,進入了一場深刻的內涵式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標準。”

在8月27日召開的自治區黨委城市工作會議上,現代化人民城市成爲關鍵詞。會議明確提出,以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爲目標,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爲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爲重要抓手,努力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立足各族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爲目標。這一理念以人民性爲根本價值,強調將“中國式現代化”與“人民城市”深度融合。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鎮化率僅爲10.64%,到2024年已達67%。七十多年時間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歷程。截至2024年底,新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36%,較2012年增長16.38%。

面對城市發展的深刻變革,自治區黨委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落實城市內涵式發展“五個轉變、五個更加註重”重要原則。這意味着,城市的發展思維需要徹底轉變:從過去偏重規模擴張,轉向真正以人爲核心;從粗放式的增長,轉向集約和高效;從追求千城一面,轉向鼓勵特色彰顯;從重建設輕管理,轉向治理與服務並重;從部門各自爲戰,轉向全域統籌協調。

這些轉變共同指向一個溫暖的核心理念:城市的價值,歸根結底是爲了人的福祉與全面發展。

把實現各族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次會議傳遞出明確信號,要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圍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持續用力,使城市成爲新疆各族羣衆的幸福家園。

走出具有新疆特色的發展之路

烏魯木齊市堅持人民至上,加快建設宜居城市。加快建設紅山中心區和八大重點片區,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和綜合承載能力。集中力量補齊醫療、養老、出行等短板,推進老舊小區、城中村等改造提升,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新疆的首府,烏魯木齊市常住人口已增長到412.8萬人,城鎮化率達到96.6%。

喀什市成爲全疆首個突破百萬人口的縣級市。通過構建“雙心、兩軸、兩帶”組團式城市格局,喀什市不斷加快建設集行政、商貿、文化、教育等於一體的城市中心。2023年以來,喀什市新增常住人口13.5萬人,市域就診率達90%,綠化覆蓋率40.1%。這些數據背後,是城市承載力和居民幸福指數的提升。

克拉瑪依市聚焦公共安全、城市運行、政務服務等領域,全力構建數字化治理模式,讓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如今,克拉瑪依市“一網統管”指揮中心集中管理全市人口數據、管線預警信息、城市工單數據等,讓城市管理更聰明、更智慧。

新疆各地都不約而同地將“以產興城”作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烏魯木齊市重點發展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化工、新能源等產業;伊寧市深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煤炭煤化工、文化旅遊等優勢產業;喀什市聚焦做大做強紡織服裝、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等特色產業。

同時,新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穩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常住地供給、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緊抓機遇構建“一羣兩帶三圈”

新疆城市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爲國家層面支持提供了政策保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爲新疆城市提供了對外開放的廣闊空間;對口援疆工作機制爲新疆城市建設提供了外部動力……

未來,新疆將構建“一羣兩帶三圈”的城鎮化空間格局:以培育烏魯木齊都市圈爲支點,推動天山北坡城市羣高質量發展;以培育喀什城市圈爲支點,構建環塔里木盆地城鎮帶;以培育伊寧城市圈爲支點,打造北疆沿邊城鎮帶。

今年,烏魯木齊市入選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前進街光華路片區的老人們再也不用爲下樓發愁,14部新裝電梯載着歡聲笑語上下穿梭。明德路以全新的歷史文化精品街區形象重現大衆視野,與毛澤民故居紀念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等文化場館相互呼應。

數字賦能城市治理。烏魯木齊市民劉錦家裡突然停電時,還沒撥通報修電話,急修人員已經敲響了家門。細微處的變化,正匯聚成新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洪流。

新疆的城市建設,是一場跨越山川河流的宏偉敘事,關乎着人民羣衆日常生活的深刻變革。未來五年,新疆將按照“一羣兩帶三圈”的城鎮化空間格局,穩步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到2030年,新疆將建成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現代氣息、時代風貌的現代化城市。這些城市不僅將成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還將成爲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和現代文明成果的窗口,成爲一幅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新疆畫卷。(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