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賀覺淵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承載體,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對城市發展方式轉型作出全面部署,旨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這是繼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後,中央層面對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

《意見》明確提出,在推動相關工作時,要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註重以人爲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註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註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註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註重統籌協調。

這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提出的“堅持把城市作爲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一脈相承。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雪松認爲,“現代化人民城市”理念明確了城市的價值取向不在於單純經濟指標增長,而在於提升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基於這樣的價值理念,《意見》提出多項目標要求:到2030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不斷完善,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人居品質明顯提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安全基礎有力夯實,文化魅力充分彰顯,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爲實現上述目標,《意見》涵蓋了多項配套舉措。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方面,《意見》提出要穩妥有序推動城市羣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打造世界級城市羣,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成爲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同時,要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綜合競爭力,控制超大城市規模,疏解非核心功能,並提高中小城市和縣城承載能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認爲,可結合新型城鎮化戰略特別是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實施,根據重點城市自身發展能級、區域城鎮特徵,統籌推進核心功能集聚發展和非核心功能輻射擴散,實現集聚和輻射的高質量動態平衡。

爲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意見》強調要因城施策增強城市發展動力,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集羣等。同時,要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摸清資產資源底數,改造利用存量房屋和低效用地。此外,還要建立可持續的城市建設運營投融資體系,提升城市對外開放合作水平。

高國力表示,城市更新的目的是把相對低效、閒置的資源煥發活力,爲城市經濟增長注入動力。國家層面應探索空間增長彈性管控機制,建立城鎮開發邊界檢測、評估、調整機制,保障實際需求大、空間績效強的重點城市未來發展空間。

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方面,《意見》特別提出要系統推進“好房子”和完整社區建設,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提升住房全鏈條水平。同時,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化佈局和功能,加強地下空間利用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還要提升公共服務優質均衡水平,健全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服務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建議,爲促進城鎮之間公共資源配置和福祉的均衡化,可加快轉移人口市民化,改善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或公共服務,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創造高水平的生活。

《意見》還提出要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打造集約統一、數據融合、高效協同的城市數字底座。

李雪松認爲,進入智能化時代,技術創新已成爲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國在智能技術發展上具備顯著的規模優勢,可爲構建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格局作出貢獻。

在充分發揮智能技術規模優勢的同時,李雪松也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風險,關注智能技術可能加劇的技術鴻溝,避免不同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