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回放|投資人眼中的“女性力量”:在多元挑戰中堅韌前行,構築創新與轉型的橋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報道
近年來,我國民營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金融賦能民營經濟的政策舉措接連出臺,首部民營經濟促進法的頒佈實施,更是爲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5月16日,“創業投資與民營經濟綻放女性力量”閉門沙龍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中國投資協會創投委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中華女創投家聯誼會主辦,光大銀行科技園支行聯合主辦,21世紀創投研究院進行智庫支持,北京龍門育英加速器、私募股權行業ESG倡議(CID)提供戰略合作。
本次活動的“投資策略與創業創新實踐”環節中,來自政府、投資機構和企業界的女性代表結合專業領域與親身經歷,分享了她們眼中的“她力量”。她們既是職場溝通的橋樑,彌合性別思維差異,也憑藉韌性與信心穿越經濟週期,成爲連接複雜生態的關鍵力量。
無論是在硬科技的能源轉型,還是醫療創新與消費領域,女性投資人和創業者以細膩洞察與堅定決心推動行業持續成長。她們注重文化建設,直面戰略挑戰;堅持自我本真,積極擁抱合作共贏。具備法律與ESG背景的專業人士也參與討論,共同探討如何打造更包容的創投生態,助力“她力量”成爲中國科技創新投資的新引擎。
在韌性中前行:女性視角下的堅持、平衡與成長
在市場波動和行業調整中,女性投資人和創業者以不同方式堅持在自己的位置上。她們在募資、投後、項目管理等環節中直面挑戰,也在持續實踐中積累經驗。無論是建立基金、推動科技創新,還是在細分賽道深耕,大家都在不確定中尋找機會,並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磨練判斷力和執行力。
一些嘉賓談到,在職場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依然是女性面臨的重要課題。有的人選擇適應環境,變得強勢;有的人在不斷調整後找到自己的節奏。無論是哪種方式,大家都在努力走出適合自己的路,並相信堅持的價值。她們也提到,柔軟、協調、溝通力等特質,在行業發展中正在發揮實際作用。
同時,大家也普遍認爲,女性在創投和科技行業中還有更多成長空間。判斷項目、承擔失敗、組建團隊,這些都需要不斷學習與突破。一些嘉賓分享了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也有人強調團隊中信任和互補的重要性。面對變化的市場環境,大家都在繼續向前,積累力量。
北京星竹創業投資創始合夥人楊力分享了在經濟下行期創立新基金的經歷。她坦言,募資環境低迷、行業信心波動,但正是女性特有的韌性、同理心和樂觀,讓她和合夥人堅持下來,在AI等新興賽道中尋找機會。在投後前置的實踐中,楊力的團隊主動支持項目出海、對接客戶,通過早期反饋幫助企業打磨產品,也更全面瞭解項目本質。“無論多難,也要有憧憬美好未來的信心”,她說。
芯能創投管理合夥人裴婉辰分享,今年她迎來了一個特殊的項目——自己所投企業中首位女性創始人。對方是一位清華博士,外表像大學生,卻在項目推進中極爲專業,溝通清晰、思維縝密,展現出女性創始人少見卻極具力量的一面。在她看來,女性在家庭與事業之間的平衡仍受到許多現實制約。“職場中能堅持下來的每一位女性,不論職位高低,都是非常偉大的。”
明德投資創始合夥人李雙霞因慣常的短髮和中性打扮常被誤稱“先生”。在她深耕的能源轉型領域,無論機構還是項目,幾乎都是男性主導。但她已習慣在會議室裡“唯一女性”的角色,也更堅定了她作爲女性投資人的獨特價值。她表示,女性的跳躍性思維有助於在細分複雜的能源系統中“織網”鏈接資源;在緊張博弈的董事會中,女性更能提供情緒價值、彌合分歧;而在艱難時刻,堅持到底的往往是女性那份不動搖的韌勁。
國壽股權公司董事總經理宋君分享了她從醫生轉向投資人的經歷。中國創新藥近年來已具備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多藥品“出海”,國壽股權也正積極推動大健康領域的創新投資。談到創投行業“女性力量”,她表示,女性投資人往往展現出更強的韌性與格局,在面對失敗時不輕言放棄。她還強調,真正的創新,往往要靠敢闖、敢堅持的人才能推動前行,這正是生物醫藥投資的挑戰所在,也是其價值所在。
在投資行業打拼多年的豐馳資本合夥人薛敏坦言,自己曾一度在性格上變得“非常強勢”,但今年她開始有意識地調整:“還是要發揮柔軟、協調的一面,更有韌性地做事。”她認爲,女性並非要變得強硬才能在行業立足,找到自己的節奏,纔是更可持續的力量。對她來說,無論是女性投資人還是女性創業者,真正的力量並不在於追求融入男性規則,而在於更從容地擁抱自我、帶着韌性走進主場。
普耀九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合夥人袁麗淇認爲,女性進入創投行業,既要清晰認知自己的特質,也要不斷提升判斷力和執行力。她將“胸懷、格局、品格”作爲選人的重要標準,分享了基金的組合策略,強調在艱難環境下,更需要聯同優秀的人組成“六邊形戰士的團隊”,以及押注有深厚行業積澱和影響力的創業者。她鼓勵女性勇敢走向職場前線,“如果你又勇敢,又美麗,又溫柔,那當然是最好的。”
清飛科技創始人、CEO魏宇飛以“媽媽”和“連續創業者”的雙重身份現身圓桌討論。清飛自2018年進入人工智能領域,從人臉識別紅藍對抗起步,逐步拓展至活體檢測、車聯網安全、仿生機器人等方向。“燦爛陽光之後,還是要回歸本真。”魏宇飛坦言,機器人商業化仍處早期,未來3-5年仍是蟄伏期。清飛一方面積極擁抱資本,尋找商業化路徑,另一方面也會沉下心來持續深耕。
性別視角中的價值創造:溝通力、組織力與制度建設
在市場波動和行業調整中,女性投資人和創業者以不同方式堅持在自己的位置上。她們在募資、投後、項目管理等環節中直面挑戰,也在持續實踐中積累經驗。無論是建立基金、推動科技創新,還是在細分賽道深耕,大家都在不確定中尋找機會,並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磨練判斷力和執行力。
有嘉賓談到,在職場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依然是女性面臨的重要課題。有的人選擇適應環境,變得強勢;有的人在不斷調整後找到自己的節奏。無論是哪種方式,大家都在努力走出適合自己的路,並相信堅持的價值。她們也提到,柔軟、協調、溝通力等特質,在行業發展中正在發揮實際作用。
同時,大家也普遍認爲,女性在創投和科技行業中還有更多成長空間。判斷項目、承擔失敗、組建團隊,這些都需要不斷學習與突破。一些嘉賓分享了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也有人強調團隊中信任和互補的重要性。面對變化的市場環境,大家都在繼續向前,積累力量。
北京市工商聯經濟處副處長唐寧介紹了“4+1”產業專委會的籌備情況,並指出,在與企業長期對接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政府事務負責人往往是女性,她們在政策領會與執行推動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唐寧表示,女性與女性之間溝通更容易。有些女性能將男性的邏輯語言轉化爲女性更易理解的方式,彌合性別間的思維差異。這種理解與轉譯的能力,是職場中難能可貴的橋樑角色。
盛世投資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合夥人姜燕表示,團隊近年來持續推動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行業的ESG生態建設。她透露,團隊正在設計“性別視角投融資工具包”,希望幫助投資機構在評估企業時更多關注女性創始人、高管佔比、女性就業帶動、女性相關產品服務等維度。她呼籲行業推動女性友好型政策,從招聘到薪酬、職場文化與治理機制中全面融入性別視角,“希望這個生態裡有更多力量支持她們的價值創造與長期成長。”
春華資本董事總經理黎路認爲,優秀的投資機構歸根結底是組織能力的體現,關鍵在於持續吸引和協作優秀人才,保持靈活應變的機制與投資模式,以創造長期價值。在談及女性力量時,她直言,女性在傳統較少涉足的行業中想要成功,往往要像做企業一樣“蹚出一條路來”。無論是選擇迴歸家庭還是專注事業,關鍵在於“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更自信地走好自己的路。
中創鴻星創投基金創始合夥人萬鬆指出,女性在社會經濟中的角色正經歷從配角到主角的轉變。在城市經濟轉型的主戰場上,創投機構面對各種“不可能三角”的博弈挑戰,女性往往以更高的韌性、敏銳的判斷和柔性的溝通方式打開突破口。而從投資策略的角度來看,真正帶來超額回報的項目往往來源於“非共識”。女性天生具備的直覺和洞察,或許在關鍵時刻能提供不一樣的判斷維度。
德聯資本管理合夥人賈靜表示,團隊在投決中沒有對女性創始人設置專門的評判標準,而是放在包括表現、能力、態度、性格、品格等維度的框架下進行整體考量。她指出,女性創始人在親和力、文化建設和團隊氛圍上往往有優勢,團隊準備更周密。但這種“思考全面”有時也會削弱決策效率,成爲節奏偏慢的潛在風險。在她看來,是否情緒化不必然是問題,關鍵是如何轉化爲有效的溝通工具。
祥峰投資合夥人劉天然分析了女性創業者在醫療健康和消費領域的獨特優勢。醫療領域中,女性在複雜的臨牀和商業化流程中展現出強大的執行力和協調力,帶領團隊穩步前進。消費領域的女性創始人則更善於捕捉用戶需求,設計出貼近市場的產品。她們的韌性和細膩使得相關項目在逆境中仍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她透露,祥峰投資接下來會將“她經濟”作爲重點投資賽道之一,支持女性健康和消費領域的創業者。
國浩律師事務所許玉靈律師雖非傳統創投人士,但因長期與創投圈密切互動,積累了獨特觀察。她指出,女性在創投領域展現出的堅韌和多樣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醫療、AI和大消費等行業中涌現了不少優秀女性創業項目。同時,她關注女性就業現狀,強調女性藍領羣體的就業支持,認爲這不僅是社會責任,也是實現性別平等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