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瘻管阻塞患者新選擇 臺東馬偕引進血管介入新技術
▲臺東馬偕引進血管介入新技術。(圖/記者楊漢聲翻攝)
記者楊漢聲/臺東報導
洗腎患者每次透析至少需進行兩次穿刺,一年下來超過300次,常見併發症包括瘻管阻塞或狹窄,影響洗腎效率,甚至可能導致洗腎後針孔難以止血,嚴重時更可能無法進行血液透析。然而,隨着醫療技術的進步,透過血管介入治療能有效改善瘻管阻塞問題,爲洗腎患者提供更穩定的透析方案。
臺東馬偕紀念醫院近日成功運用新技術,爲79歲的劉姓阿嬤解除瘻管阻塞困擾。劉阿嬤長期在臺東馬偕洗腎,某次透析時因壓力過高,由心臟內科醫師邱威儒透過心導管室檢查,發現其頭臂靜脈阻塞。雖然透過傳統氣球擴張術暫時緩解,但仍需每月反覆接受擴張治療,對患者及家屬造成極大不便。
爲改善治療效果,臺東馬偕於半年前引進「周邊血管內超音波」,並協助劉阿嬤向健保署申請靜脈支架。經高雄榮總李明峰醫師指導,邱威儒醫師成功爲患者放置頭臂靜脈支架,使其免除每月反覆擴張的困擾,家屬對此表達感謝。
臺東馬偕心臟內科邱威儒醫師表示,傳統血管影像技術主要是由外部觀察血管,而周邊血管內超音波則是透過將超音波探頭置入血管內部,由內向外掃描,提供更細緻的影像。這項技術可清楚呈現血管狹窄程度、血栓形成情況、靜脈閉塞、斑塊特性及鈣化程度,提升診斷準確度,幫助醫師做出更精準的治療決策。
特別是在慢性靜脈阻塞、深層靜脈血栓或透析通路中央靜脈狹窄患者中,周邊血管內超音波可提供清晰的血管影像,幫助醫師精確決定支架的大小與放置位置,降低併發症風險,提升治療效果。
爲推廣血管介入治療技術,提升臺東地區的醫療水準,臺灣介入放射醫學會在理事長張碧倚主任的推動下,將今年春季學術研討會選定於3月15日在臺東馬偕紀念醫院舉行。
張碧倚理事長表示,十五年前曾在臺東擔任放射科醫師,對當地懷有深厚情感,如今見證臺東馬偕醫療技術大幅進步,因此特別選在臺東舉辦本次會議。此次研討會將邀請全國介入放射專家,透過手術直播與專題講座,進行專業討論與技術交流,讓醫療從業人員深入瞭解血管內超音波輔助支架放置及肝癌微球栓塞術的最新發展,爲偏鄉醫療帶來更先進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