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引外流雙管齊下 青光眼手術新選擇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李念庭攝)
青光眼被稱作「視力小偷」,未妥善治療可能失明。醫師指出,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主要方式,但臺灣近5成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呼籲民衆建立正確觀念,透過藥物、雷射或手術穩定治療青光眼,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說明,我國青光眼患者約佔總人口1.75%,發生率隨年齡增長提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自2016年約35萬人,上升至2024年43萬人,8年成長22%。
呂大文說明,青光眼是因眼內液體「房水」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導致受損萎縮,產生視野縮小,若未有效治療,可能導致完全失明。「控制眼壓」是青光眼治療的主要方法,然而近5成患者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8成是因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就自行停藥。
呂大文指出,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忍受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傳統的小樑青光眼濾過手術,能有效降低眼壓,但傷口大、術後恢復時間長、風險較高;新型微創青光眼手術,是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優點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低、恢復更快,不過降眼壓的幅度不夠大。
三總眼科部改良傳統手術缺點及微創手術降壓限制,發展出「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透過內引外流雙管齊下,臨牀結果顯示,手術降眼壓效果顯著,成功率提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
呂大文提醒,青光眼造成的視野缺損進展,如同滾雪球,初期緩慢,隨着病情加重,惡化速度愈來愈快。若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恐導致不可逆視功能損傷。呼籲患者不用畏懼手術,適時手術介入,可減少長期用藥副作用、改善生活品質,達到比藥物更低、更平穩的眼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