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發出「喀喀」聲 上下樓痠軟無力 小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衛福部雙和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錦前(左)表示,新人工膝關節術式如果妥善保養,可以用一輩子。輔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書豪(右)提醒,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隨年齡增長升高。記者廖靜清/攝影
久坐再站起時,覺得膝蓋特別疼痛,或是覺得走不動、膝蓋卡卡,甚至伴隨「喀喀」聲、上下樓梯痠軟無力,這些都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常見症狀。輔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隨着年齡增長,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隨之升高,58歲以上,每5個人就有一位有膝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長者,比例更逾70%。
根據統計,全臺約350萬人飽受膝痛困擾,每年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突破3萬例。張書豪指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代表關節軟骨因長期磨損而受損,當重度退化、軟骨磨損嚴重且疼痛影響生活時,恐面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不少人聽到要手術,常誤以爲是將全部的關節與韌帶切除,擔憂無法恢復到正常生活。
張書豪說,膝關節退化的治療方式通常會先採取保守的「非手術」治療,例如止痛藥物或增生療法。不過,對症狀或磨損較嚴重的患者來說,保守治療就像補建築的漏水、破洞,只能暫時止住,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若病情持惡化且未見改善,最終仍須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雙腳活動功能。
隨着醫療科技發展,人工關節的材料與設計不斷改良創新,衛福部雙和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錦前表示,開完人工膝關節後,如果正常使用且維持良好體重、遵從醫囑保養、沒有發生感染等,可使用約10至15年左右。另一種「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針對受損部位處理,如果妥善保養,可以用一輩子。
黃錦前指出,不少患者常憂心:人工關節過了10年就得再換,再動一次刀真的很惱人。新型術式除了降低手術侵入性、縮短恢復時間,主要是保留了約75%的健康組織,只將磨損嚴重的內側膝關節面置換爲人工關節,不用「整組換掉」,且術後活動感更接近自然的膝蓋,包括自然彎曲角度。
隨着高齡化社會來臨,老年疾病逐年增多,退化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口占有相當高的發生率。黃錦前說,這種退化性疾病在門診很常見,患者初期會有關節疼痛、腫脹、發出「喀喀」聲等症狀。病情嚴重者,會出現膝蓋腫脹、積水、膝蓋無法完全彎曲,依關節內部的「軟骨」磨損破壞而不同。
日常要如何避免膝蓋軟骨磨損呢?張書豪提醒,做對運動、控制體重、保護膝蓋避免外力撞擊。在運動部分,建議肌力訓練、伸展運動等,增強關節周邊肌肉力量。體重過重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即使只有減輕少少的體重,也對疼痛改善大有幫助。另要避免蹲跪姿勢、少爬樓梯,減緩軟骨磨損的速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