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喀拉聲 退化性關節炎警訊
專家提醒民衆,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圖爲民衆在診所裡的健身房運動。(林周義攝)
(太陽星提供)
臺灣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醫師觀察,近年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有民衆才50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關節磨損。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聲、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爲主,等到膝關節軟骨完全磨損,就只能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提醒民衆發現異常時,儘早就醫。
臺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表示,現今50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提升,多與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或完全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有關。
李宜軒說,退化性關節炎的疾病初期症狀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的摩擦聲、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爲主;到了中期,會出現活動時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進入中後期,疼痛甚至在休息時也持續存在;到了晚期,由於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即可能面臨膝關節提早退化,最終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臨牀上,醫師會透過X光查看軟骨縫隙、有無骨刺等,結合身體檢查觀察關節的穩定度、疼痛情況以及是否積水,藉此評估退化程度。李宜軒表示,中度以前的退化性關節炎,多能借由藥物、復健、肌力訓練、生活調整與體重控制改善,中晚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
針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手術的患者,則可採用「高頻熱凝療法」止痛。國內1名85歲黃先生,關節嚴重變形、疼痛難耐,就醫時得靠輪椅代步,因年紀大,醫師透過「高頻熱凝療法」緩解疼痛,他也順利恢復行走能力。
李宜軒提醒民衆,膝蓋要使用一輩子,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儘早就醫,切勿拖延至晚期或自行尋求未經驗證的民俗療法。現今醫學發達,有多種止痛選項,害怕開刀的患者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