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黃思光:打造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 夯實一流農業大學建設根基
本文轉自:人民網
“教育家精神萬里行”系列訪談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黃思光:打造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 夯實一流農業大學建設根基
人民網記者 郝孟佳
“強國必先強農,強教必先強師。”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黃思光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堅持紮根西部大地辦學,牢記支撐引領旱區農業發展的戰略使命,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以教育家精神爲引領,着力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爲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築牢人才根基。
健全長效機制 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學校以加強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爲根本,將教育家精神的學習培育、弘揚踐行落實到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過程。”黃思光說,學校通過強化教工黨支部建設、每週三政治理論學習、理想信念學習教育和紅色基地研學等形式,讓廣大教師樹立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錘鍊遵規守紀、自律自強的職業操守,以“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抱負教書育人、立德樹人。
黃思光表示,學校開展“金牌教師”評選、教師節表彰、教職工榮休儀式等主題鮮明的活動,選樹並廣泛宣傳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師者典範;以學校名師大家爲原型改編的話劇《雕蟲滄桑》、舞臺劇《紮根》成功演出,講述爲我國農業美好未來不懈奮鬥的西農故事,成爲推動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的生動縮影。
黃思光介紹,學校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師德考覈辦法、失範行爲處置等規章制度,推動師德師風建設規範化、常態化;嚴格執行教師選聘“三談三審”,對新進教師進行思想政治、品德學風綜合審查和把關;將師德師風表現作爲教師年度考覈、職稱評聘、評優獎勵、人才項目申報等的第一標準;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在教師思想政治、師德師風綜合審查、師德失範處理、嚴管厚愛等方面建立聯動機制。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將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創新和評價體系改革,將育人理念轉化爲教學實踐。”黃思光說,“學校還在科研選題中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勇於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踐行教育家精神,讓強農報國成爲西農教師最鮮亮的底色和特質。”
完善引育機制 全面提升教師能力素養
“學校持續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完善符合學校特點和發展階段的教師招聘制度,構建新時代人才發展支持體系,在人才引進上下功夫、培育上善作爲,促使更多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黃思光說,學校精準引進青年人才,深度剖析學科優勢、研究特色、團隊建設情況及存在的人才短板,制定學科建設重點方向和師資建設規劃,建立“傑出人才-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銜接緊密的人才崗位體系。
黃思光介紹,學校健全青年教師導師機制,爲每位新入職教師配備導師,通過示範教學、指導科研、制定個性化培養計劃等方式,幫助青年教師儘快成長,加強團隊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支持,鼓勵青年教師挑大樑、擔重任。
在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方面,黃思光表示,學校堅持強化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培訓和導師培訓,實施中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優秀青年教師海外教學能力提升計劃、學術休假等制度,形成理論培訓強基、實踐項目鍛鍊、海外項目提升的系統化培訓體系,支持和保障教師職業發展。
此外,學校還深化校院人事改革,推進校院兩級管理,賦予學院三級及以下教師聘任、青年人才引進和預聘制教師選聘等自主權,將“十四五”教師選聘計劃一次性下達;對存在師資薄弱等問題的學院實施“一院一策”,支持教師選聘和發展,做強教師隊伍。
深化評價改革 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
黃思光表示,學校以入選教育部教育評價改革試點高校爲契機,探索驅動發展新動能,把師德師風作爲教師評價首要要求,堅持實績、貢獻和質量導向,積極構建評價科學、規範有序的教師評價制度。
一是建立分類評價標準。將教師分爲教學爲主、教學科研、科研爲主和科研推廣等4個類型,設置12個職稱類別,分系列、類別制定各有側重的職稱評價標準,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轉化難、落地難、推廣難的問題上,學校率先設立科研推廣型崗位,引導更多教師致力於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二是破除“五唯”評價桎梏。不再將論文的影響因子等作爲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和限制性條件。科技成果轉讓、國(省)審動植物新品種、制定國家(行業)規程(標準)、撰寫關於解決國家戰略的研究報告、指導建設市縣級鄉村振興示範樣板等均作爲“菜單式”可選成果條件,教師能夠心無旁騖地在專屬“賽道”上全力馳騁、深耕細作、鑄專琢精。例如,從事白菜新品種選育及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的教師,憑藉審定(登記)大白菜新品種10個、年輻射推廣15萬畝的主要成果晉升爲推廣研究員。
三是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加大教育教學業績比重,將教師爲本科生上課作爲基本要求,將人才培養效果、課堂教學質量、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等作爲重要考覈指標,前置教學質量綜合評價,規劃教材、教學成果獎等標誌性教學業績可直評高一級職稱。
四是錨定實績導向目標。建立直評、破格及標誌性成果等職稱評審“綠色通道”,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原始創新和聚焦國家重大需求,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學術評價標準從論文的形式和數量向各類標誌性成果的實際內容和貢獻轉變。
數字化賦能 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學校大力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黃思光認爲,要構建教師發展泛在空間,強化頂層設計,組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專項領導機構,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重點推進人工智能模型本地化部署、校級AI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創新構建“5G+”智慧教育生態系統,建成“5G+智慧林場”“5G+智慧農場”“5G+智慧校園”等系列實踐平臺,實現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全域貫通。
“要推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在黃思光看來,要聚焦AI教學能力提升、課堂模式重構、學生綜合素養培育三大核心,構建“理念革新—工具落地—課堂深耕”的全鏈路培訓體系,組織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等專項培訓,着力提升教師數智教學能力。
此外,黃思光還談到,要強化教師科研平臺支撐。學校以數字化技術促進新農科交叉融合,設計構建了兼容多類型芯片、配備人工智能開發環境與海量數據存儲及大規模並行計算能力的高性能計算平臺。“西農新算力”大幅提升教學科研效能,近三年在《科學》《細胞》《自然》等期刊發表高水平成果,學校學術影響力持續攀升。
“站在新起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矢志不渝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以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支撐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爲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和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黃思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