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科技爲杖,“竹”夢田野

科技日報記者 吳葉凡

八月的湖南邵陽,漫山遍野的玉竹即將迎來豐收。邵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生物中心副主任吳勇穿梭在農田間,撫摸着玉竹肥厚的葉片,檢查玉竹的長勢。

很難想象,這個走遍無數塊田地,向農戶傳授種植技巧的年輕人,是一名小兒麻痹症患者。2018年以來,吳勇克服肢體殘疾帶來的種種不便,紮根田間地頭,助推邵陽玉竹產業發展,幫助農戶增收。今年,吳勇獲評“全國自強模範”。

蹣跚求學,磨鍊堅定意志

吳勇出生在邵陽市一個普通的小山村。1歲那年,他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症,左腿落下終身殘疾。

兒時,雖然行動不便,但吳勇一天課都不願意落下。他總是天矇矇亮就出發,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如果遇到暴雨或發洪水,積滿水的路更是泥濘難行。“我左腿短一截,穿水靴容易掉,走三步左右必須拉一把。我總是左手按着水靴,一點點蹚過去。沒平衡好,一下子栽進水裡也是常有的事。”他說。

儘管這段上學路充滿了艱難,但吳勇知道,必須靠自己走過去。“我母親從小教我,要自尊、自強、自愛,我也慢慢養成了不服輸的性格。”吳勇說,這段踽踽前行的日子,磨鍊了他的意志,帶給他獨立行走的勇氣。

高中時,吳勇無意間翻到高中生物報刊上的一篇文章,其中講述了袁隆平一路攻關雜交水稻的歷程。小小一篇短文,卻在吳勇心中掀起波瀾。他告訴記者,在當年,課外讀物匱乏,這篇文章給了他非常大的精神鼓舞,也讓他看到了小山村外面的世界。

“我想,讀書並不是單單爲了改變命運,更是爲了心中的信念。”吳勇告訴記者,袁隆平等科學家的事蹟不僅讓他學會勇敢面對挫折,還爲他指明瞭人生髮展的方向。因此,填報高考志願時,吳勇堅定地選擇了農業。“土地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希望能夠回到這片土地,爲農民服務。”他說。

紮根大地,幫助農戶增收

玉竹是滋陰潤燥的常見中藥材。邵陽玉竹種植歷史悠久,位於邵陽東部的邵東市被譽爲中國“玉竹之鄉”。“邵東玉竹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這裡產的玉竹根莖粗壯、肉質肥厚,口感細膩。”吳勇說。

然而,邵陽玉竹產業發展曾一度陷入低谷,玉竹價格從十元一斤跌到一元一斤,讓許多種植戶血本無歸。

2018年,吳勇碩士畢業後考入邵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在單位的支持下,他開始尋找玉竹產業陷入發展瓶頸的原因。經過大量田間地頭的走訪,他發現,從技術層面看,這一困境主要由兩方面原因導致。“一方面是農戶種植技術不夠科學,更重要的原因是,玉竹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存在盲區。”吳勇說。

當時,農戶大量種植的老品種玉竹經常面臨病害,年年減產。而整個玉竹產業鏈上,人們對於新品種玉竹的識別和擴繁技術都不瞭解。面對這一現狀,2019年,吳勇開始和團隊一起,開展玉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鑑定、繁育以及推廣應用等工作。

爲了收集更多的玉竹品種,吳勇不僅跑遍了邵陽周邊主要玉竹產區,還到浙江、廣東等五六個省份調研。“當時一年差不多60天都是在外面跑,每到一個地方就上山挖泥巴、搬種苗。”吳勇告訴記者,一次在野外調研時,因腿腳不便,他重重摔倒在地,還不巧驚起了一窩馬蜂。“我跑不快,臉和腿都被蜇到,腫了好長日子纔好。”吳勇說,儘管這段經歷令他至今心有餘悸,但他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我就是要把難做的事情做成功。”他默默下定決心。

吳勇悉心將收集來的新品種種在基地,對其進行觀察鑑別,同時圍繞產量、抗病性等進行品種評比。截至目前,吳勇和團隊已收集近30個玉竹品種資源,明確鑑別出10多個優良品種。“以前我們拿到小苗時,往往難以區分。現在我可以通過葉片形狀、顏色、花朵數量,快速分辨不同。”吳勇說。

如今,在吳勇和團隊共同的努力下,邵陽近萬畝的種植基地成功種上新品種玉竹。開展研究之餘,他還開展玉竹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爲種植戶和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幫助玉竹快速擴繁。

“根據去年的統計,種得最好的一家種植戶,玉竹畝產達到一萬多斤,每畝至少多出兩三萬元的收入。”他舒了一口氣,“隨着新品種不斷推廣,以後不太可能再發生種植戶血本無歸、虧損幾十萬元的事情了。”

如今,邵陽玉竹的生產和銷售量佔比全國70%以上,年產值超過50億元。“下一步,我們計劃把基因測序等現代化技術,與傳統技術結合,共同用於保護、發展玉竹產業。”吳勇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