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尖兵”爲廣袤田野注入澎湃動能

犁鏵劃開新泥,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天成鄉的土地甦醒了。在莊頭夭村的田間,到處是農民春耕備耕忙碌的身影。同時奔波在田間地頭的,還有涼城縣農牧和科技局農業工作站的技術人員。

“整地時最好配合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同時採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能有效提高出苗率”……3月25日,一場面對面的農業技術培訓,在莊頭夭村玉米種植大戶尉利利的田間展開。

尉利利今年計劃流轉100畝旱地種植玉米,但旱地種植玉米存在作業成本高、產量偏低等問題。正在尉利利爲如何種地發愁的時候,技術人員送來了培訓“及時雨”。

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涼城縣農牧和科技局農業工作站,引進“一免五增”藝機一體化技術模式並在涼城縣適用的地區推廣。“該技術依託一體化農機具,集成減免深耕、增加秸稈歸壟、中耕除草等技術,實現藝機融合、綠色生產和保護性耕作,有效提高了蓄水保墒和水肥利用率。”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糧油作物技術處技術人員周璇說。

這樣的場景在春耕季已成常態。春耕備耕期間,內蒙古各級農牧部門聚焦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技能提升需求,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渠道農業政策宣講、農業技術培訓活動,幫助農民長技能、增本領,爲打好糧食生產“第一仗”提供重要支撐。同時,自治區農牧廳組織各類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手把手、點對點的技術培訓指導服務,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

通遼市打造“雲端+實地”雙線培訓模式,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針對合理密植、精準調控、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開展專題授課,對糧食生產中常見問題給予指導。

巴彥淖爾市舉辦全市玉米單產提升技術培訓周暨師資培訓班,從土地準備、品種選擇、田間管理、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答疑解惑,爲農民提供精準服務。

阿拉善盟阿左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對全旗具有200畝以上耕地規模的種植主體基數進行摸底調研,並向種植戶宣傳2025年種植業主推技術和節水、節肥等技術,調動廣大種植戶的種糧積極性。

搭建平臺、集成技術、做優示範,內蒙古各級農牧部門開展“多形式培訓+面對面服務”的立體化指導服務,各類主推技術加速落地。目前,全區已組建11個專家組,新建388人的單產提升專家庫,並與7位院士和專家團隊開展深度合作。

種植技術下沉,良法配套升級。以“推技術、提單產”爲主線,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團隊在全區重點示範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2024年,通遼市玉米單產提升核心區應用該項技術,十萬畝、百萬畝核心區產量分別達到1042.1公斤/畝和945.3公斤/畝,打破全國糧食主產區十萬畝、百萬畝玉米單產紀錄。今年截至2月底,全區各級農技推广部門聯合李少昆研究團隊累計開展技術指導服務160餘人次、培訓基層農技人員1200餘人次、新型經營主體及農戶1.1萬人次。

“2025年,我們將繼續依託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等項目,計劃示範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2000萬畝,力爭打造3個百萬畝‘噸糧田’示範區,讓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真正落到田間,爲完成新一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胡有林說。

一場場“零距離”的農技推廣行動,讓“高大上”的技術成爲“接地氣”的實操指南。

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通遼市科爾沁區種植大戶馬忠臣真正意識到了科學種地的重要性。“農技培訓年年參加,年年都有新收穫。想在高產的基礎上再增產,就要在‘精準’上下功夫,什麼時候給水給肥、給多少水肥,全是學問。”參加完種植技術培訓的馬忠臣感慨道。

越來越多的“老農民”變身“農技尖兵”,以點帶面、全域聯動的農技推廣格局加速形成。截至3月底,全區舉辦盟市級培訓班55次,旗縣、鄉鎮級技術培訓班521次,共培訓基層技術人員4164人次、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3.3萬人次,形成“專家聯基地、農技員包片區、示範戶帶農戶”的高效技術服務體系。

3月,內蒙古啓動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培訓月”,通過組織一次自治區級現場培訓班、舉辦10次以上盟市級培訓,開展百千技術人員下鄉指導服務,錄製一批技術指導小視頻的“1+10+N”形式開展培訓指導,組織專家到田到戶開展政策解讀和單產提升技術培訓指導服務,切實幫助種植主體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通過‘火花領航’專家團隊、‘農技先鋒’技術團隊、‘三農青年說’宣講團等農技推廣隊伍,開展精準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技術服務,在農牧業生產重要節點將生產關鍵技術傳遞到一線。”胡有林說。(記者 韓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