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進入兩會時間:打造“賽事名城”“電競之城”“演藝之都”

本報記者 張家振 武漢報道

2025年1月7日、8日,政協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和武漢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相繼開幕,標誌着武漢市正式進入2025兩會時間。

1月8日,提交審議的武漢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2024年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GDP)超過2.1萬億元,增長5%以上。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武漢市GDP爲20011.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首度躋身GDP“2萬億俱樂部”。

對於2025年重點工作,武漢市提出了做強消費主引擎,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打造新時代製造強市,努力建設國家級現代服務中心,加速邁向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壯大文旅支柱產業等具體發展目標。此外,武漢市還提出,將大力建設“賽事名城”,積極申辦有影響力的國際賽事,同時打造“電競之城”“演藝之都”。

這一目標也與部分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不謀而合。《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市校友經濟促進會會長、長江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萌就提交了包括《關於提升武漢消費影響力 打造中部“賽會之都”的建議》在內的多項提案。在做好賽事爭辦工作方面,劉萌建議:武漢市要爭辦大型國際賽事,不僅申辦乒乓球、羽毛球和網球的國際比賽,甚至將亞運會、奧運會也提上目標日程。

(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市校友經濟促進會會長、長江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萌。受訪者/圖)

大力發展會展賽事經濟

在“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背景下,“做強消費主引擎”成爲武漢市2025年重點工作清單中的首項任務。武漢市提出,將開展“樂購武漢”促消費活動2000場以上,培育100個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智慧商圈,設立市內免稅店,新建5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新引進各類首店300家以上。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前11月,武漢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7007.1億元,居全國第10位;增速達5.3%,高於全國平均1.8個百分點,增速在消費十強城市中位列第一,遠高於蘇州市的4.9%和重慶市的3.8%。

在推動現代服務業和文旅產業發展方面,武漢市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例如,支持籌辦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積極申辦第11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和第3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活動,以及引育知名電競賽事、行業峰會、數娛企業,打造“電競之城”。

“舉辦一次大型展覽的收入如果是1,相關的社會收入便能達到它的9倍。這是全球對會議會展經濟拉動社會收入作用的共識。”在劉萌看來,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圍繞挖掘特色資源、打造特色品牌來助推文旅融合,提升城市消費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建議武漢市推動展會、賽事與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實現文旅及賽會經濟的增維升級。”

劉萌建議,做好賽事爭辦工作,用好武漢市“百湖之市”及“世界級山水賽場”等資源,做好賽事活動策劃。例如,在繼續辦好網球公開賽、武漢馬拉松、國際賽馬節等賽會活動的同時,利用武漢市東湖綠道和帆船基地資源,舉辦獨具山水特色的環湖自行車賽、武漢水上馬拉松、東湖國際帆船賽等。

在做好會展承辦工作方面,劉萌建議充分發揮武漢市“得中獨厚”的區位優勢、高鐵樞紐和“武漢8+1城市圈1小時通勤”的交通優勢,在繼續辦好世界飛行者大會、世界集郵展覽、大河對話國際論壇、國際友好城市大會等會務會展活動的同時,創新性地舉辦“中國校友經濟大會”和“長江國際大會”等地標性展會活動,用好龐大的高校大學生志願者隊伍及其他各類辦會辦賽資源,切實提高服務水平,把武漢市打造成各類賽會活動的首選之地。

防範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

武漢市作爲全國知名的“大學之城”,坐擁83所高校,僅次於北京市和廣州市,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三。據統計,武漢市各類在校大學生超130萬人,每年畢業生數量約30萬人。

龐大的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也被武漢市視爲財富。早在2017年,武漢市開始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在全國率先提出留下百萬大學生,力爭扭轉大學生留不住的局面。截至2023年年底,7年間留漢就業創業的大學生已超過200萬人,並連續5年成爲人才淨流入城市。

對於2025年重點工作,武漢市提出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具體包括籌建武漢網絡安全大學,吸引留漢來漢就業創業大學畢業生30萬人以上,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專業技術人員1萬人以上。

大學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據瞭解,2022年6月7日,爲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現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武政辦〔2022〕78號),在促進市場就業、支持鼓勵靈活就業等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創業平臺建設、強化創業資金扶持、提供創業擔保貸款、給予創業場地租金補貼、發放創業補貼、加強創業教育培訓等多條具體措施。

不過,大學生創業並非易事。在劉萌看來,隨着市場經濟環境日益複雜,大學生創業潛在的經營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導致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很低。

爲推動武漢市建設“大學之城、青春之城、創業之城”,完善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劉萌提出了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識別機制、防範機制,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多項建議。

在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識別機制方面,劉萌表示:“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包括合同風險、行政處罰風險、勞動關係風險、知識產權風險、刑事處罰風險等多種形式,具有複雜性、特殊性、個性化等特點,需要建立專門的法律服務工作團隊,有針對性地進行識別和應對處理。”

如何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劉萌建議,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體系,同時需要政府、高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制定一套科學的外部風險規避支持體制,並積極引導大學生創業者增強創業法律規避意識。“建議探索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援助工作站,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形成覆蓋全市主要社區(校園及產業園區)的大學生創業法律援助服務圈。”

(編輯:石英婧 審覈:童海華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