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打造人工智能應用之城:年均增速超30% 發佈“人工智能10條”
“武漢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正努力打造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硬核創新高地、產業集聚高地、應用先導高地。”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蘇新威在2月25日召開的“武漢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會上獲悉,2024年,武漢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700億元,近三年年增速超過30%。目前,武漢已聚集人工智能企業1000餘家,建有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等超過80家。
2月18日,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發佈《武漢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下稱“人工智能10條”》,這是繼《武漢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實施方案(2023—2025年)》繪製任務圖後,武漢首發人工智能支持政策。
“人工智能10條”提出了包括支持關鍵技術突破、強化普惠算力供給、增強模型創新能力、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數據開發利用、推動應用場景開放創新、支持產業集聚發展、支持高端人才引育、加強科技金融賦能及附則等十條新舉措。
“這次發佈的人工智能政策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應用賦能,將進一步突出‘用數據、建場景’的導向。”蘇新威表示。
打造人工智能應用之城
2022年9月,武漢獲批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覆函中表示,武漢要進一步拓展智能製造、智能建造、智慧教育等重點領域應用場景。
近年來,武漢在開拓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例如,在AI+交通領域,獲批“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已建成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示範應用路段3487公里;在AI+製造領域,先後獲批國家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人工智能技術在企業“研、產、供、銷”等環節都有深入應用;在AI+醫療領域,8家單位獲批國家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揭榜優勝單位,數量全國第3,並建成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在AI+教育領域,聯合華中師範大學成立武漢智能教育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20餘家企業。
大力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截至目前,武漢已培育人工智能垂類模型超過30個,應用場景超過500項。
此前印發的《武漢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實施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武漢市將打造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超過400項,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進入收官之年,武漢已提前達成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目標,將向產業規模邁上千億臺階發起衝擊。
突出應用落地導向是首要方向,武漢錨定了打造人工智能應用之城的目標。“人工智能10條”中明確,支持垂直行業大模型開發應用,每年遴選一批性能先進的垂直行業模型,對牽頭研發單位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支持應用場景開放創新,每年遴選一批人工智能示範應用場景,給予最高100萬元資金支持。對首次獲批國家人工智能領域揭榜優勝單位、卓越級智能工廠、領航級智能工廠的企事業單位,給予牽頭單位100萬元獎勵。
海量的高質量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人工智能10條”中提出,每年建設一批高質量數據集,給予每個專項最高200萬元獎勵。促進數據產品利用,給予最高200萬元補助。
武漢市數據局副局長鄧緒海表示,2025年,武漢市將聚焦工業製造、醫療健康、科研創新等12個行業領域,推進公共數據、企業數據與個人數據分類分級開發利用,建設不少於20個高質量數據集,打造一批驅動大模型應用、賦能實數融合場景,營造合規高效、開放有序、安全可控的高質量數據集開發利用生態。
“武漢應用場景豐富,高質量數據多,今年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發揮“場景辦”作用,推動20個以上行業大模型賦能應用。”蘇新威指出,舉例而言,在工業領域,推動格創東智的章魚工業大模型服務智能製造,幫助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在教育領域,推動理工數傳的BOOKSGPT大模型創造一個個AI編輯、AI畫師、數字人“書小二”;在生物醫藥領域,推動蘭丁智能的“思邈”病理診斷大模型30秒揪出癌細胞,成爲病理診斷的智囊團。
搶佔人形機器人賽道
今年是人工智能應用落地關鍵階段,垂類大模型矩陣和人形機器人產業是武漢的兩個重要方向。
“今年,我們將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專項行動,建立應用基礎研究、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體系。”武漢市科技創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袁遠明表示。
具體來看,在基礎研究方面,支持在漢高校院所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探索科研新方法和新路徑;在技術攻關方面,聚焦智能汽車、人形機器人等重點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支持重點創新主體發揮大模型在認知推理方面的作用;在平臺建設方面,推動領軍企業高水平建設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在成果轉化方面,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與生命健康、時空信息等領域融合創新。
人形機器人被認爲是下一代顛覆性智能終端產品,在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之上,武漢正在人形機器人賽道加速突圍。
今年初,10款“武漢造”人形機器人在湖北新春第一會上集中亮相,例如,“勞動者”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最高大、最強壯的人形機器人,不僅擁有國際領先的負重能力和動態控制能力,還配備“智慧大腦”,能與人進行互動;“荊楚”機器人下肢採用行星滾柱絲槓驅動,具有低能耗、長續航優勢,它還搭載華中科技大學自研的具有20個自由度的仿生類人頭部,擁有高靈敏度電子皮膚,能實現視、聽、觸等多模態融合感知和表情交互。
而這10款人形機器人均來自光谷。“我們支持華中科技大學丁漢院士的‘高靈敏度電子皮膚’、陳學東院士‘加載自研系統和通用大模型’,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的‘靈巧手’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研製,加快招引理工華匯、智元機器人等整機企業。”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袁遠明介紹,下一步,武漢將對標國際國內先進產品,推動人形機器人實現三大躍升:一是認知躍升。通過多模態大模型實現視覺、觸覺、語音的跨模態理解,讓機器人真正“看懂”複雜指令。二是決策躍升。藉助強化學習大模型,在動態環境中自主規劃路徑,解決高溫高壓巡檢等場景中的突發狀況應對難題。三是協作躍升。依託羣體智能大模型實現多機器人協同作業,爲未來“機器人+”v33k.cn生態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蘇新威表示,武漢正支持整機企業發展壯大,針對楚材系列人形機器人整機團隊,制定落地細化方案和支持舉措,推動漢產機器人量產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