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產業工研院助攻 新興非紅鏈崛起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聯合報系資料照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臺灣無人機產業已被視爲是繼半導體後下一個重點產業。經濟部自去年9月推動成立「臺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TEDIBOA)」屆滿一年,已串聯關鍵自主供應鏈,涵蓋馬達、電池、飛控、通訊、感測與整機應用等逾250家,帶領廠商打入歐美供應鏈,國內外接單挑戰百億元大關。
臺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也偕同工研院,盤點臺灣近60家廠商的核心組件能量後,爲提升技術主導權與產業韌性,規劃「三晶二軟」技術藍圖,透過技術藍圖補齊關鍵技術,全面強化無人機整機系統實力。讓非紅供應鏈從戰略構想轉化爲實際成果,儼然成爲全球新興非紅供應鏈力量。
劉文雄表示,晶片是無人機的「大腦」,從飛控、通訊到定位與AI運算都仰賴高效能晶片支援。臺灣在半導體具全球領先優勢,正是推動無人機產業的最佳基礎。
他說,所謂「三晶」即是飛行控制晶片及模組、通訊晶片及模組、衛星定位晶片及模組;「二軟」則爲飛行控制軟體、地面控制軟體,聚焦無人機關鍵軟硬體技術自主化,協助國內業者進行技術升級,建構完整產業生態系,強化臺灣產業韌性,併爲非紅供應鏈奠定技術根基。
臺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成功凝聚國內廠商互補資源,例如在特定廠商面臨產能滿載或零組件短缺時,聯盟內的其他成員亦會相互支援,除了以國家隊方式齊心共同對外參與國際展會與標案,也降低斷鏈風險,強化供應鏈韌性,更帶動整體產業升級,由零組件出口提升至整體解決方案輸出,讓臺灣在「非紅供應鏈」市場中展現「國家隊」實力。
聯盟並已串聯歐、美、日等八國產業組織,與波蘭、立陶宛等國公協會簽署合作合約,如促成關鍵零組件跨國聯合生產等,助臺灣廠商實現實質接單與產品落地。
海外拓展市場方面,參與德國Xponential Europe、美國Xponential Houston、日本Japan Drone與International Drone Expo等全球無人機指標展會,設立「臺灣館」展現研發實力。未來也將對接美國GREEN UAS等資安認證體系,強化產品國際市場的准入資格。
針對推動無人機跨國合作,劉文雄看準臺法合作契機,親自赴法拜訪全球第二大無人機制造商Parrot,隨後即促成法商高層訪臺,雙方透過研討會與商機媒合會,開啓臺廠與法商的供應鏈實質合作。同時,也積極與日本合作,攜手日本最大無人機廠商在臺建立供應鏈,並推動日本無人機聯盟在臺建構非紅供應鏈。後續更推動相關企業,展開國際合作合資設廠及簽署生產合約。
工研院將鎖定巡檢、測繪等利基市場,發展相關無人機研發應用,並與廠商合作打造出臺灣自制無人機的整機系統,推出具國際競爭力的無人機產品。工研院除了擘劃技術藍圖與推動海外商機,也積極進行人才培訓、專利智財盤點佈局等,協助無人機產業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