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淪為棄子 值得臺灣借鏡
最近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發表一篇文章,標題爲「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令人怵目驚心。俄烏戰爭爆發已屆三年,烏克蘭斷垣殘壁,破敗凋零。然而過去以來一直支持烏克蘭的美國,在更換領導人之後立場丕變,反向攜手俄羅斯來壓迫烏克蘭停火,甚至要索賠軍援費用以及獲取烏克蘭的稀有礦產。這場戰爭可能即將迎向結局,但原本相信美國的烏克蘭卻淪爲棄子,失人、失土地、失資源,成爲最大的輸家。臺灣是否應該以此做爲借鏡,值得大家注意。
七、八年前當工總提出「五缺」問題時,我即提出「五缺」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卻是「第六缺」,也就是缺乏穩定和平的兩岸關係,但當時並未獲得很大的迴響。隨着兩岸關係惡化,中國軍機擾臺、船艦繞行已成常態。二○二一年《經濟學人》更以臺海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區爲封面,纔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第六缺」。但很多人陷入迷思,認爲當兩岸發生衝突,美國會出兵助臺。事實上,不論美國出兵與否,一旦開戰,臺灣勢必成爲戰場,我們幾十年來建立的基業終將毀於一旦,今日烏克蘭斷垣殘壁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人認爲可以仰賴美國來對抗中國,因此「備戰」成了兩岸問題的主旋律,我們每年花六千億臺幣、約兩百億美元在軍購上,已佔GDP百分之二點五左右,但美方還認爲應該增加到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十,更提出臺灣要全民皆兵,要有巷戰準備。但無論我們提高多少軍費,對比中國大陸每年投入的兩千三百億美元都是小巫見大巫,更遑論中國自制武器質量已有長足進步。
龐大的軍備支出吞食其他很多預算,對於補強五缺的一些建設或措施無法執行,近十年來除了半導體產業,臺灣也沒有任何獨角獸公司出現。反觀中國大陸卻在鴨子划水、默默達成二○一五年訂下的「中國二○二五」裡九成以上的項目。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川普「美國製造」的大旗下,萬一高階晶片被強迫移至美國,或被美課以重稅,而中低階晶片又掌握在中國大陸手裡,臺灣的優勢還剩下什麼?
未雨綢繆之計,臺灣當增加自身競爭力,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人才,尤其在高科技這一塊,讓臺灣的產業除半導體之外,也有其他創新科技的發展,也就是除了「護國神山」,還要有「護國羣山」。中國大陸在培育科技人才上投注相當大的心力,最近橫空出世的DeepSeek母公司「深度求索」以及研發機器人的「宇樹」,都是俗稱杭州六小龍,這些以浙江大學爲中心的新興科技公司點燃了中國科技發展的信心,也將成爲未來的明日之星。
我們沒有時間再原地空轉。美國不可信任,中國日益強大,我們一直以來「親美抗中」的政策是否應該要調整?對臺灣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營造一個穩定和平健康的環境,加強培育人才,在把握目前在全球供應鏈優勢的同時,加強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建立務實的兩岸關係,再與全球其他國家深化合作,確保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這纔是讓臺灣永遠是個宜居樂業寶島的最好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