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俄烏 學者憂臺灣「被交易」
美國總統川普(右)15日將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左)會面,討論俄烏停火方案。(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將於8月15日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討論俄烏戰爭和平方案,外界關注談判內容可能要求烏克蘭讓步,也引發聯想未來美方在臺海局勢上的應對,是否會轉向交易模式。部分學者認爲俄烏戰爭與臺海議題不同,不能直接類比;不過也有學者認爲,川普種種作爲都是以美國爲優先,利益至上,一切問題都具有可交易性。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陳奕帆表示,在川普眼中,一切都可以交易,包括烏克蘭與臺灣,沒有民主同盟價值的堅持,只要能達成交易、符合美國最大利益,就會付諸行動,勢必加深臺灣社會的疑美論。
陳奕帆說,臺美過境事件就是一個警訊。未來川習會除了可能簽署貿易協定,也須留意是否簽署涉及臺灣主權的協議,例如中美聯合聲明等。川普政府並未像拜登任內五度公開表示要保護臺灣,若臺海發生問題,不排除要求臺灣讓步以符合美國利益,俄烏局勢可能是骨牌效應的第一塊,就如同拜登時期的阿富汗撤軍,影響盟國對美信心。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長李大中則認爲,川普全以美國利益爲優先,但臺海情況與俄烏戰爭截然不同,不能直接類比,且此次會談選在美國國土,若能有共識,符合其行事風格。
他並表示,美臺關係易受美中互動影響,川普重視貿易、市場開放及中國大陸在稀土議題上的讓步;對臺政策上,關稅獲利是美方核心目標,安全承諾則不是重點,不認爲川普會拋棄臺灣,加上兩岸與俄烏狀況不同,對美重要性有差異,不能類比。
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張元祥指出,臺灣人民普遍認爲美國處理經貿與衝突是分開處理的,不會因爲關稅問題,就上綱到疑美論的狀態。
張元祥認爲,川普個性與做法與歷任美國總統不同,以前大家認爲美國是世界警察,不過現在美國在地緣政治、經濟全都是美國優先,所以未來臺海如果真的發生問題,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可預測性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