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太空帶給人類的啓示——我寫《月球旅店》的初衷和一點心得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編者按:

文章收錄於《我們如何書寫科學》一書。圖書由中國科協科普研究所發起,以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的獲獎圖書爲對象,從作者、編者、讀者三個角度進行評介,立體地呈現一部優秀的科普圖書從創作、編輯到抵達讀者全過程中的編創理念、方法技巧、心得體會和品讀感悟、發現收穫等。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吳季研究員作爲受邀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其在寫科普小說《月球旅店》時的初衷和心得體會。

太空帶給人類的啓事

--我寫《月球旅店》的初衷和一點心得

吳季

這兩天在看一本《普通宇航員》,是美國宇航員克萊頓•安德森2017年寫的一本回憶錄。引言中的第一句話就打動了我,“巨大的火箭穿透紙一般的大氣層,點燃巨大而純淨的爆炸性燃料,從空中俯瞰我們的脆弱而美麗的家園--地球”。他把大氣層形容爲像紙一般薄,是我一直想從宇航員口中聽到的。我總是想聽聽他們如何來形容大氣層。從太空中,大氣層外看我們的地球已經有很多文字的描述。這裡我再次感受到他們的心情。他不但用了“紙”來形容大氣層,還用了“脆弱”來形容我們的地球家園。

當一名宇航員經過層層篩選,成爲國家載人航天任務的執行者之後,他在太空中就是一個執行任務的戰士,他返回後就是人們心中的航天英雄。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普通人,同我們一樣充滿人的感情,對地球家園也一定會有作爲普通人的思考和感受。可惜的是,我們見到的關於這方 面的文字,特別是來自我們國家的航天員的文字不多。他們都在忙於執 行任務,就像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一樣,在所有關於他的 採訪中,我們只看到一句話是關於他俯瞰地球的,他說:“這裡太美了,我幾乎什麼都可以看到!”

我曾把這些感悟稱爲太空帶給人類的第一次啓示。因爲這是人所處的環境變化後所感受到的,從地球表面來到了太空,從兩維的空間進入第 三維,可以俯瞰兩維平面上的地球和思考人類社會。根據達爾文的進化 論,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影響生物乃至人類的發展走向。與人類文明進化 總是伴隨着人類科技的發展一樣,航天科技也必將會對人類文明進程產 生影響。可惜的是,迄今爲止,只有600多人能夠親眼俯瞰地球,直接感受到太空帶給人類的啓示,其中能夠充分表述這個啓示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隨着新航天的發展,如果太空旅遊發展起來了,這個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旅遊者不是飛行任務團隊成員,他們在太空的大部分時間 都處於可以思考和體驗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因此他們會有更多的感悟。特別是,作爲普通人,而不是經受過專門訓練的宇航員,他們對從太空中俯瞰地球,會產生更樸素和直接的感受。伴隨着進入太空成本的降低,到太空去旅遊的人會越來越多,會有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以及社會學家 等,他們也許會更深刻地將太空帶給人類的啓示傳遞給我們,對人類觀念 和文明進程帶來更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走得更遠一點,來到月球軌道,我們眼前的地球將是一個完整的行星。但是到目前爲止,曾經進入過月球軌道,從那麼遠的距離回 望地球的人就更少了,只有24個人。在他們之中,“阿波羅8號”的宇航 員是第一次從那個距離看到地球的人類。他們原本是爲了探測月球而來,但實際上他們發現的原來竟是地球本身。在他們拍攝的那張著名的,後來被稱爲“地出”的彩色照片中,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上面飄浮着白 雲,背景是黑色的宇宙,照片下面是數億年亙古未變的灰色月球表面。地球在那裡顯得那麼美麗和充滿生機。我曾經親自和三名“阿波羅”宇航員 交談過,他們對從月球回望地球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從那個距離看地球, 看不到任何國家之間的邊界,也聽不到任何爭吵,地球在那裡慢慢地旋轉,沒有任何紛爭。我把從那個更遠的距離回望地球的感受,稱爲太空帶給人類的第二次啓示。然而,50年過去了,這一切正在被人們忘卻。1999年,美國爲了推動重返月球計劃,曾經做過一次民意調查。結果發現有大約10%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已經不相信“阿波羅計劃”的真實性了,他們認爲那只是一個陰謀論。

從2017年底,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包括:爲什麼人類登月50年後,仍然停留在大約400千米高的近地球軌道上,而沒有向更遠的深空邁出半步?自加加林開始,人類走出地球已經60多年了,人類的航天事業能 將人類帶向更遠的深空嗎?第一名登上月球的阿波羅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曾說過,“ 這是我的一小步,但是人類的一大步”。是這樣嗎?這話還算數嗎?我的理解是,人類的一大步,應該是大批的人可以來往於地球和太空 之間,這裡強調是大批的人,而不僅僅是少數航天員、宇航員。一旦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往於太空,甚至月球和地球之間,人類的觀念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當我確信已經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後,我就產生了一 定要把它表達出來的衝動。

那麼,採取什麼形式來表達最好呢?一般來說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就是寫一篇論文或論述性質的短文,給政府主管部門提出建議;第二種,就是用科普專著的形式,這樣可以詳盡地表達觀點,從歷史到現實,從文 明和技術的發展的關係來論述,說明人類走向太空的重要性,但是專著的受衆範圍較窄;第三種,就是通過文學作品,寫關於未來的科幻小說。這第三種形式不但受衆面大,而且可以面向青少年讀者,在他們心中種下一 顆走向太空的種子。儘管第一、第二種形式很重要(實際上在《月球旅店》出版後我也都做了)。但是,對於第三種形式,因爲它面向更廣泛的大衆,特別是青少年,是我無論如何不能放棄的。這就是《月球旅店》最主要的創作動機。

要想告訴大家過了50年重返月球從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我必須實打實地做一些具體的設想和計算。也許我太過於重視硬核的科技內容,《月球旅店》出版後,有些讀者反映內容太硬,甚至有點兒像項目建議 書。我想這都是由於我太想把它的可行性說清楚了,因此不想忽略任何可能會給大家帶來疑問的地方,以至於連月球旅遊公司融資的過程都寫 了進去。對於一個從事航天工作多年的人來講,這些硬核的內容對我來說並不十分困難。反而,如果其中忽略了某些可能會讓人質疑其可行性 的內容,我倒是覺得不能容忍。因此,我自己也覺得我不是在寫科幻,而是在論證它的可行性。這可能和一般的科幻作品有顯著的不同。因此,在我將初稿交給科學出版社的時候,我甚至自己都不確定這本書應該屬 於何種文學形式。

當出版社將文稿定義爲硬核科幻作品以後,我開始找一些硬核科幻作品來讀。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較早讀過的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其內容不但硬核,還充滿了並不嚴重違背基本科學規律的幻想。當然,儘管我不喜歡,我也還是讀了一些與基本科學知識相違和,甚至沒有什麼科學知識、只是隨便編造一些科學內容的科幻作品。與這些作品相比,我感覺,《月球旅店》在科學和技術上幾乎沒有什麼幻想,只有故事情節上的幻想。這也許是《月球旅店》和其他科幻作品最大的區別。

前不久,中國科普研究所的一個課題組曾經問我如何做好科普,什麼是好的科普。我覺得好的科普應該不僅僅是通俗易懂的名詞解釋。如果僅僅是停留在名詞解釋上,普通讀者就會失去興趣,只有專業讀者爲了擴 大知識面纔會去讀它。好的科普、深入人心的科普,特別是能讓青少年接 受的科普,應該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所涉及的科學知識編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來展現。我記得我小時候,那是20世紀60年代,對我影響最大 的科普作品是《小蝌蚪找媽媽》和《鉛筆的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用生動的故事講述了青蛙的一生,從中我們很容易學習到很多生物學知識。《鉛筆的故事》從森林裡的大樹,到伐木工人,再到鉛筆廠的生產過程,最後到 我們書桌上的鉛筆,是一個非常好的工業生產科普故事。我的《月球旅店》也許就類似於這類作品,是一部講述新航天和月球旅遊可行性的科普作品。

回顧我寫《月球旅店》的創作過程,我覺得無論是創作科幻作品,還是創作帶有故事情節的科普作品,首先要有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這個主題思想一定要足夠重要,重要到它能激勵你,讓你棄之不捨,一定要把它表達出來,告訴大家。這個主題或許是對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判斷,或許是預警人類面臨的重大科技危險,又或許是一個簡單但是深刻的科學或人生道理,讓你感覺它值得用最大的聲音喊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其 次,要用故事的形式。這個故事要足夠生動,要打動人心。這裡不能繞開寫一個好故事的規律,比如一個好的開頭、人物之間和人物心理的矛盾衝 突、情節高潮,以及一個足夠讓讀者安心和滿足的結局等。最後,科技內容的正確性。這個我認爲最重要。很多科幻作家在故事創作上有優勢, 但是他們忽略了基本科學內容的正確性,不想去做深入的研究和功課,想當然地去編。那些基本科學內容有錯誤的作品,會讓內行的讀者中途放棄,失去讀下去的興趣;也會讓外行的讀者建立錯誤概念,誤導他們,走向科普的反面。一部好的科幻作品,應該是建立在正確科學知識框架上的幻想和延伸,而不是胡編亂造的、不科學和不正確的奇想和奇幻。至少我對硬核科幻作品的創作建議是這樣的。

再回到創作初衷,我這裡引用韓鬆老師在他看過《月球旅店》後的讀後感中的一句話,他說:“未來的月球開發技術路線,也許就是像吳季先生小說中所說的那樣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我非常感謝韓鬆老師的評價。如 果未來的月球旅店建設真和我的設想相差不遠,那麼在一個文學作品能夠對現實科技發展產生影響的同時,我也實現了自己的科技夢想。這難道不就是激勵更多的一線科技人員參與科幻創作的一個很好的理由嗎?

來源:《我們如何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李紅林,陳玲,張峰,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歡迎關注我們,轉載授權、投稿事宜請在文後留言,小編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