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大S去世,給我這三點啓示!

昨天,48歲大S去世的消息很突然,許多人爲之感慨,也非常難過。

很多時候,健康這件事被許多人忽視了。

每個人都要重視起來。

01

珍惜擁有的健康

今天閱讀了李開復抗癌的故事,他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之後沒再復發。

1961年,李開復出生在臺灣,後來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博士畢業後,開啓了自己的科技之旅。

他先後在蘋果、微軟、谷歌工作過,回國後致力於扶持年輕創業者,推動中國科技發展。

2013年,他診斷出淋巴癌四期,體內腫瘤20多處。

他意識到,作息不規律、長期的熬夜和過大壓力是自己生病的重要原因。

2015年,他去檢查,已經看不到腫瘤,完全康復。

在這期間,他首先心態很好,積極配合治療。

其次改善自己的作息,10點前必須睡覺,保證充足的睡眠。中午再睡上半小時到一小時。

然後堅持運動,以前工作時,有車接送,患癌後,醫生建議他運動。他很少乘坐交通工具,能走路就儘量走路。

李開復一直都有戰勝疾病的堅定信念,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盡人事聽天命。

內心的強大支撐着人們走到最後。

從李開復的故事中,引起一些思考,人們擁有健康時,一切都是美好的。不知不覺間,可能壞習慣就容易奪走它,在2025年,多關注身體和心靈。

02

開始培養好習慣

1.不要熬夜。

熬夜可能是許多人的通病,工作壓力大、照顧易友、照顧孩子沒時間,想把晚上的時間給自己,看一會手機,一不小心就過去了1-2個小時。

有時,工作任務還未完成,回去繼續加班加點,就發現一擡頭,已經晚上十一點了。

確實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盡力把時間高效利用,管理目標,爲自己充足的休息留出時間。

剛工作那幾年,因爲不熟悉工作,再加上總糾結,我就經常熬夜。

也因爲如此,時常生病,基本每次感冒,全都趕上了。甚至有兩年一到冬天,都得去輸液幾天才能好。

本質上是對這個事的認知不到位,還有就是時間管理上有問題。

假如一天的任務先做完了,再去熬夜也沒什麼意義了。

但是如果白天沒做,在玩、追劇,就導致晚上熬夜補作業,上學的時候,我們也許有這種經歷。

我記得有一年暑假開學前一天晚上,我就還在補作業。

這就是目標管理、時間管理的問題。

可以把自己一天的時間記錄下來,看看時間都花在哪裡,有哪些浪費掉了,哪部分可以再優化。

高效完成、減少時間的花費,就有了正確的生活方式。

同時,做好目標管理。

比如今天要做三件事:讀書30頁用2小時、寫一篇1000字文章用3小時、聽兩節課用1小時。

那麼要想盡一切辦法,把這三件事做完了,再去娛樂,當然中間也要加上一定時間的休息來調節。

目標優先,完成目標後可以再去玩或者做點其他事放鬆一下,逐步找到自己的節奏。

但如果先去娛樂,那樣也會消耗精力,娛樂是比較容易的,學習會用到更多能量。做完輕鬆的再做複雜的,需要調動更多注意力,就比較困難了。

長期來看,避免熬夜,我們要先去提高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然後通過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來逐步調節。

2.不要內耗。

心態的健康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定要避免自己長期耗在一個很苦惱的情緒中。

大概是上班一年後,有一次安排了一個工作,領導也是爲了鍛鍊我。

但是我那時的見識和思考,還遠遠看不到這事帶來的好處,一心就想逃避。

後來又過了2年,領導又給我安排一個同樣的任務,那時候我已經有一定的經驗了,而且我學會了藉助外力,請別人幫忙、向同事學習,後來這個事就做得很不錯了。

當然確實我自己依然很疲憊,問題就是:太容易內耗。

開始內耗是因爲,不接受現狀,總覺得不想幹這個事,但其實你根本改變不了。

後來的事又做好了,因爲一方面能力有些提升,看問題更寬闊了,覺得自己可以勝任。但是累是因爲,方法還是不對,還有就是對自己有點苛刻,總是覺得,那個事那樣做是不是更好?

也比較內耗。

粥老師說了兩個點:

一個是不要爲改變不了的事而痛苦。

另一個就是不要爲暫時配不上的東西而着急。

人們總認爲自己能做得更好,再選一次一定不那麼做,但其實基於已有的認知和思考,再選一次,大概率還會那麼做,再去懊悔也沒有意義。

只能希望下一次更好。

生活中有很多事,我們看得太重,就導致對這個事期望太大,對別人期待過高,這就導致一旦沒做好,或者沒達到期望,就會比較內耗、煩惱。

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對任何人、任何事有所期待。

我特別喜歡金星老師一個演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她說:“可能你希望得特別美好,但是生活給你的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學會給自己減壓,找到正確的方法,盡力去做,至於結果,不要內耗。

3.堅持運動。

2024年,清明節休息一天,我在家裡發燒了。

日常工作時候,小問題沒重視,覺得挺一挺,就過去了,然後一到休息,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可能大家也會有這種情況,我們就該重視一下,不能發力過猛,後期一定會讓我們補回來。

更健康的方式就是堅持運動。

爬山、跑步、瑜伽、羽毛球……

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心血管彈性、增強心肺功能,還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心情愉快。

真正養成一項運動的習慣,更能體會運動帶來的快樂。

4.堅持一項自己的愛好。

只是爲了開心去做,可以是散步、做手工、讀書、聽音樂、旅行……

並不是所有的事都充滿意義,也有很多無用的事可以填充生活,發現它的可愛,看一場日出、和易友一起喝咖啡、和孩子在小雨中玩耍、做一次diy……

這些微小的事情也能讓我們感到幸福,常常人們忽略了這些。

03

重視檢查,相信科學

當身體不舒服時,這就是發出的信號,一定要重視。

該檢查檢查,該吃藥吃藥,相信科學。

不確定的時候,可以多去幾家醫院,多方面聽取建議,最後再決策。

有條件的話,最好是定期檢查,這樣能發現更及時,檢查了沒有問題纔是最開心的。

但也不能一直不去檢查,發現瞭如果是大問題,這樣大家都不開心。

在2025的年初,希望每個人多提醒自己:把健康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