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嵌入”繪就幸福畫卷
近年來,田林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在易地搬遷安置點(社區)創新推出“五個嵌入”工作機制,爲該縣16個集中安置點的9768名搬遷羣衆鋪就一條“搬得出、穩得住、能融入、能致富”的幸福之路。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成功破解了搬遷羣衆的安居難題,更在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道路上書寫了動人篇章。
黨建引領聚合力,築牢基層治理根基
基層黨組織是引領社區發展的“主心骨”,該縣以黨建爲強勁引擎,在800人以上的安置點成立黨支部和社區委員會,精心構建“1+3+N”組織體系,其中,“1”是以黨支部爲領導核心,充分發揮其統籌協調、凝聚人心的作用;“3”是社區委員會、網格化管理團隊、法治保障三支主體力量各司其職、協同發力;“N”則是多元協同力量,廣泛吸納社會各界參與社區治理。在浪平安置點,黨員先鋒隊衝鋒在前,“樓長制”落地生根,“一站式”服務窗口貼心爲民,特別組建的農事代辦服務隊更是將服務送到羣衆的心坎上。2024年以來,累計辦理羣衆事務130餘件,真正實現了“農事城辦”,讓羣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服務。同時,各安置點(社區)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幹部培養,累計培育27名少數民族幹部,使社區“兩委”班子中少數民族幹部佔比達65%,爲基層治理注入了民族團結動力,夯實了基層治理的根基。
共築精神家園,綻放民族文化光彩
該縣致力於促進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大力建設民族文化傳承基地,打造了瑤繡工坊等特色文化空間,成爲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陣地。組建的12支“石榴籽”文藝隊帶着《壯鄉新韻》等原創節目走進社區、安置點,累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43場次,讓各族羣衆在欣賞精彩節目的同時,增進了彼此間的交流和感情。“民族家宴”上,各族羣衆圍坐在一起,共話團結發展。此外,樂安社區創新設立的“民族融合積分超市”發放積分卡2300餘張,以“小積分”撬動“大文明”,激發了社區居民參與共建的熱情,營造了各族羣衆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濃厚氛圍,讓民族團結之花在社區綻放。
產業賦能強支撐,拓寬羣衆增收渠道
該縣積極探索“易地搬遷+特色產業”後續扶持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八渡筍、油茶、芒果等特色產業,讓特色產業成爲羣衆增收的“聚寶盆”。同時,大力引進“錦繡田園”“壯繡微工廠”等8個就業幫扶車間,開發崗位320餘個,讓羣衆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積極孵化“天虎雲商”等38家本地電商主體,培育本土主播50餘名,2024年實現農產品銷售額1200餘萬元,打開了農產品銷售的新渠道。針對弱勞動力羣體,該縣開發公益性崗位315個,確保有勞動力家庭每戶至少1人就業,爲搬遷羣衆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數字賦能提效率,促進社區穩定發展
社會治理是社區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該縣推行“網格化+數字化”治理模式,將安置點劃分爲48個基礎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96名,實現了網格管理的精細化、全覆蓋。推廣“智惠社區”APP,讓醫保繳費、糾紛調解等事項實現“指尖辦”,爲羣衆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樂安社區創新“雙語調解”“族老議事”機制,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糾紛30餘起,將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建立的“時間銀行”互助機制,吸引註冊志願者1500餘人,累計存儲服務時長2.8萬小時,形成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安置點(社區)”的良好治理格局,讓社區更加和諧穩定。
啓智潤心促成長,鋪就子女成才之路
該縣高度重視搬遷羣衆的子女教育問題,在16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周邊建成14所幼兒園,爲幼兒提供了優質的學前教育資源。在中小學校常態化開展“共融共慶·情繫家園”系列活動,構建起覆蓋各年齡段的民族文化教育體系,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此外,田林縣初級中學積極探索特色教育,開發了35門校本課程,涵蓋手工、書畫、體育等五大模塊,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通過“大手牽小手”結對幫扶,50餘個單位與安置點(社區)學校共建,捐贈教學設備價值85萬元,爲搬遷羣衆子女的成長之路增添了助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追逐夢想。
如今田林縣的易地搬遷社區,青瓦白牆的安置房錯落有致,同心文化廣場裡各族羣衆載歌載舞,幫扶車間內機聲轟隆。“以前在山裡住木房,現在住樓房,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孩子上學也方便!”樂安社區居民黃海興的感慨,道出了搬遷羣衆的共同心聲。(姚倫伸 嶽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