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84》連巴菲特也不買房!理財專家3理由勸年輕人別投資房地產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去(2024)年下半年,央行採取第七波房市信用管制以來,市場就一直在關注國內不動產市場的價格走勢變化。從業者的角度來看,只要央行收緊的政策不變,其對於房市後市的看法,莫不都是「悲觀以對」。

根據信義六都第3季房價指數資料顯示,雙北呈現盤整但季增。雙北以外區域房價通通下滑,尤其桃園與中南部三都,都是季、年雙減。其中,又以高雄房價下降5.71%最重。

不過弔詭的是,中央大學與臺灣房屋合作編列的「購買房地產時機」指標,10月份的調查數據爲90.42點,月增1.48點,呈現「止跌回升」現象;至於「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10月調查爲36.52點,暴跌了15.16點。

更多美國年輕人選擇租房

但同一天的一則外電報導,反倒更吸引了筆者的目光。該報導表示,越來越多美國年輕人,選擇租屋而非買房,並將資金投入股市。且與過去買房累積財富的觀念不同,如今,投資股票的回報並不亞於房地產」。

看到這則報導裡,關於美國年輕人「棄房就股」的理由外,筆者其實還想進一步,補充一些在臺灣的年輕人,「寧可投資股市,也別買房地產」的重要理由如下:

理由一、不動產買賣的流動性、複雜性及投資門檻,都遠高於股票投資。這裡包括不動產的交易曠日廢時、流動性較差,以及未來人口變少、坪數太小的「下一手接手」風險。更何況,不動產還有房屋老舊的問題難解。

別看現在媒體上,三不五時出現的老屋都更的成功案例。但事實上,老舊公寓(特別是都會區精華地段)由於稅制與補貼等問題,都更之路更是困難重重。甚至,只要其中一戶不同意,整個計劃就會被卡死。

投資股市最低門檻僅千元

再以最便宜的套房爲例,總價終究要數百萬元起跳,臺北市更是輕鬆就上千萬元。就算是透過銀行貸款,以「自備款五成爲例」,也至少要數百萬及上千萬元。反觀股市投資,零股交易或基金、ETF定期定額投資的最低門檻,只需要千元就可搞定。

且相對於不動產投資,股票市場不但流動性高,整個過程及手續,也更爲簡易。例如股神巴菲特就曾說過,他之所以不投資房地產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房地產交易牽涉多方利害關係人,談判複雜又冗長,交易即使達成,也可能曠日廢時才真正過戶。相較之下,股票市場提供的效率遠高於房地產,『談好價格,按下按鈕,幾分鐘內交易完成』」。

理由二、稅率負擔差異甚大。從稅負的考量來看,有價證券投資更能見其優勢。目前,證券交易所得稅是暫時停徵的,唯二的成本只有0.3%的證交稅,以及0.1425%的交易手續費,兩者相加的成本,連0.5%都不到(請見下表一)。

反觀不動產買賣的稅及成本,可以說是「落落長」地多。光以最大成本的所得稅及仲介費爲例,前者的房地合一稅(賣方支付),最低是15%(必須持有超過10年),最高可達45%;後者的仲介費,也至少要2%(買方支付)或4%(賣方支付)。其成本負擔與股票投資相比,根本是差到十萬八千里。

製表:李雪雯

以上只是有償(買賣)的成本,假設是無償的贈與,例如有錢的父母,未來想要將資產轉給子女。單是不動產方面的贈與稅負,也遠高於有價證券。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筆者過去寫過的專欄。

理由三、不動產報酬率長期可能輸給股市。例如之前,就有專家回溯2009年初,至2025年近17年的數據變化,整理出非常有趣的結果顯示:無論美國或臺灣,風險性資產的價格,大致隨貨幣供給增加而上升。其中,房價的年化報酬約比貨幣供給年增率,低上1個百分點;股市年化報酬則約爲貨幣供給年增率的2.0~2.4,請見下表二。

資料來源:《風傳媒》

年輕人投資態度轉變

這也難怪有媒體,引述摩根大通的一份報告發現,在2024年,37%的25歲年輕人,透過自己的帳戶投資股票,高於2015年的6%。且拉長時間來看,過去10年投資股市的年輕人,數量增加了5倍。這些數據似乎顯示,他們對投資及累積財富的看法,產生重大的轉變。因爲從以下的長期數據來看,美國的不動產長期總報酬率,與股市的差距「非常之大」。

圖、美國股市與房市的長期表現對比:

資料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11074608

對於以上的理由,一定會有很多偏愛不動產投資的人「嗤之以鼻」。首先,他們會說:「我過去投資不動產,都能賺到錢,但投資股票或其他投資,則是虧損連連」。

他們也會再三強調:不動產的優點,除了投資之外,還有「自住」的功能。且只要繳完房貸之後,不動產就100%屬於自己,不像租房子,一輩子都要繳錢給房東。

但是,以上所說的這些理由,恐怕是禁不起實際驗證的。首先,不動產投資與基金、ETF投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不動產標的單一,但基金或ETF卻可以分散投資。因爲理論上,只要正確分散投資,一籃子投資標的的虧損風險,是會低於選擇「單一標的」的。

不動產租金投報率低

其次,就算不動產有「自住」功能。但除非是「全現金」的不動產投資,屋主總有一定的貸款成本得支付。這與單純將不動產自備款,投資進股市的同時,另外支付一筆租金居住的情形,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甚至,由於不動產租金的投報率不高,實際租金可能低於房貸金額之際,「租房子,再將兩者差額(每月房貸金額—每月租金)用於投資」的投報率,可能還遠於「投資兼自住」的不動產投資。

還有,上表一列出的不動產成本,只是幾個比較重要的項目。事實上,持有不動產還有更多每年持有成本(地價稅自住0.2%,及房屋稅自用1.2%),以及折舊、維修…等成本,會再一步降低整體投報率。

且這部分,根據過去筆者所接觸的案例爲例,大部分的不動產投資散戶,其實並不太知道,如何「真正正確」計算不動產的投報率。爲什麼正確計算如此重要呢?因爲假設未正確計算不動產的投報率,又如何能100%確認「投資房市鐵定比股市好」,而不是因爲自己高估了不動產的投報率,或是隻是剛好因爲自己運氣太好,押對了較高報酬的單一不動產標的?

最後,回到本專欄的核心主旨,筆者並不否認東方人的血液裡,普遍有着「有房才安全」的基因。然而,筆者想真心奉勸:除了錢太多(可以100%現金買房),又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比不動產投資報酬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人之外,想要累積更多資產的年輕人,千萬要認清事實,別再將投資與自住混爲一談,並繼續進行「成本更高,且報酬率低」的無效率的不動產投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