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75》大立光匯損慘、臺人赴日遊返臺申請理賠 她揭兩大錯誤迷思
臺幣匯率勁升,大立光上週公佈第二季匯損四十二點二億元,爲歷來最大匯損,導致獲利季減逾八成。本報資料照片
大立光匯損嚴重
前幾天,筆者看到一篇媒體的報導,引述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的說法表示,「臺灣很多企業都公開表示『沒有避險』,也纔是大立光這次財報匯損嚴重的主因」。
事實上,正由於沒有人,會喜歡風險的這種「損失的不確定性(Uncertainly Concerning Loss)」。所以,各種「避險」的方法與工具,便應運而生。例如一般大衆或企業會買的商業保險,或是本文開頭提到的「匯率避險」工具。
然而根據筆者的長期觀察,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在極度討厭風險,並想方設法「躲避」之際,常常存在以下兩大錯誤的迷思如下:
迷思一、對於風險的認識不清,或甚至是不想要(承擔)任何風險。老實說,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哪有可能沒有任何風險可言呢?既然風險處處存在,每一位有着不同理財目標必須達成的人,都需要正確認識風險的存在,以及完全無法100%避掉的特性。
先以購買保險方面,儘管人生處處有風險,但是,值得透過商業保險來「移轉」的風險,可是有特定對象的。從所謂的「風險管理四大象限」來看,只有「發生機率極低」,且「損失金額高」的風險,才適合透過「風險轉嫁」,也就是購買保險的方式來因應。至於那些「發生機率低、損失金額低」、「發生機率高、損失金額低」,或是「發生機率高、損失金額高」的風險,最適合的風險管理方式是「風險自承」、「風險降低」,以及「風險規避」。
企業避險成本增、侵蝕獲利
又或是以最近臺幣暴升爲例,企業雖然可以透過遠期外匯等金融商品來「避險」。但是讀者可別忘了,凡是避險商品,都有一定的成本。特別是當市場上,一面倒地看多臺幣之際,避險成本也將跟着暴增。其結果,一樣會侵蝕掉一部分的獲利。
再以投資爲例,假設民衆不願意承擔任何風險、只願意選擇所謂「穩定配息」的商品(例如定存、儲蓄險或高配息商品),其結果便是:在累積資產或是達到各項理財目標時,發生「事半功倍」的結果。
迷思二、把所有風險,通通丟給他人承擔。這部分最常見的情形便是:民衆非常輕易相信,只要買了保險,就什麼都能「高枕無憂」了。但是,這樣的想法之所以存在着迷思,就在於首先,每一種保單,都有其理賠範圍,一旦保戶未來所發生的風險事故,並不在保單契約條款所載明的「保障範圍」之內,幾乎就很難領到保險理賠金。
其次,就算保戶日後發生的風險,符合個別保單契約條款裡所定的「保障範圍」,但是,保險公司願意承擔的風險金額,也並非是「無上限」的,且更可能是「實際理賠遠低於保戶的實際損失」。
家長帶孩赴日遊 急診理賠僅獲百元
例如報載,近日有一對父母帶着2名未滿15歲的孩子到日本旅遊,也有投保旅遊平安險,總花費近4000元,未料下機後孩子身體突感不適,掛急診就醫,醫療費用共計日幣6480元(約新臺幣1285元),但回臺申請理賠時卻只獲得107元的理賠給付。
專家猜測理賠如此之少的原因是:海外門診、急診,是按照海外突發疾病險保額的一定比例理賠(多數是0.5%,少數保單提供1%以上的保額)。假設海外突發疾病險的保額是20萬元,如果理賠標準只有0.5%,則實際給付就只有1000元左右。
撇開以「損害填補」的財產保險,都設有一定的「自負額」與「理賠金額不得超過實際損失」外,就算從「人命無價」的角度來看,每一家保險公司對不同年齡及體況者的人壽保險覈保金額,也是有其上限存在的。
買保單就能將高額風險轉移?
再者,當民衆擔心事故發生風險高,想要透過購買保單的方式,將高額風險「移轉」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當然也並不是傻子,一定會將可能的損失風險成本,一定程度地反應在保戶所繳的保費上。
如此一來,則會形成兩種結果:一是「保費貴到一般保戶『買不下手』」;其二則是「停賣『低保費』,但『賠率高』」的保單。前者,就如同一直以來國人不愛買的長照險;後者,則是近兩年紛紛停賣的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
但是,不論是以上哪一種原因,都代表民衆「想將風險,全都移轉給他人承擔」的念想,既不切實際,且又不可行。也就是說,當投資理財大衆對於風險,產生以上的迷思時,其結果不是會讓理財目標(例如退休規劃)「事半功倍」,就是是「花了錢,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保險白買了)」。
以上,非常值得所有投資理財大衆深思再三!假設理財大衆,不想讓各項理財目標「事半功倍」,或是「保險白買了」,唯二之計就是其一,「勇於承擔必要的風險,以換取各種理財目標「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二,民衆該「大量存」的,應該是流動性高、沒有使用限制,且本金不易折損的金融資產,而不是緊急變現不易、風險過於集中且單一的不動產,或是有理賠範圍限的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