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錢人」迷思777》臺灣人只想買定存是假保守?她揭穿「賭性堅強」真實相
臺灣投資人(特別是高資產族羣)屬性都非常「保守」?專家提出不同觀點。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幾天,筆者在與一位準CFP閒聊時,跟他分享了個人長久以來,對於投資人投資屬性的觀察心得。
臺灣人的投資屬性
筆者跟他分享,雖然很多人都說,臺灣投資人(特別是高資產族羣)屬性都非常「保守」,只願(想)做定存、債券或儲蓄險這類,固定收息類的標的。但是,筆者認爲那只是表面看起來的「假相」,真正的實相是:在廣大臺灣投資人的心裡,實則是「賭性堅強」的「真投機」。
讀者可別說「不相信」或「不可能」,以下這則在9月1日的新聞報導就可以證明。
文中就有提到「XX銀行高資產客戶,多半偏好長期穩健收益產品,並在可承受風險範圍內,尋求資產增值,他們主要投資RR3(含)以下的穩健型產品。
其中,債券型產品爲首選,尤其投資等級債券佔近7成;第二名是低風險、可靈活運用的貨幣型產品。其中,結構型商品則是較受青睞的另類產品,可依客戶需求量身訂做。
而客戶投入FCN挑選連結股票標的,多數屬於具前景AI相關科技產業,私募基金也吸引高資產客戶資金移入」…
這則報導裡面也提到:「觀察高資產客戶資產配置狀況,7月底存款佔比47.4%、基金比例15.7%、債券13%、保險10.9%、境外結構型商品6.1%,跟6月相比多數持平,僅保險微幅下降、境外結構型商品微升」。
看到這裡,讀者有沒有想過:既是所謂的「保守型」投資人,且資金停放在定存的佔比如此之高,在投資屬性上,鐵定是會被歸類爲「保守型」投資人。
然而,熟悉金融市場的人都知道,結構型商品(例如最近各銀行熱銷的FCN:Fixed Coupon Not,固定配息票據),根本就與之前的高收債商品一樣,並不是像固定收益型債券一樣「安穩而風險低」的標的。
假設投資人不健忘的話,應該還記得多年前銀行大賣的TRF(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曾造成許多中小企業主的大幅虧損,羣體向主管機關申訴,以及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案例。
儘管雙元貨幣(Dual Currency Investment,DCI)、結構債商品或FCN等,並不是單純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但是,這三者全都是「零息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選擇權買權或賣權)」的不同組合。
換回臺幣白忙一場
就以近來熱銷的FCN爲例,筆者到某銀行的FCN(選擇權連結標的是股票)網頁介紹裡,看到最下面一行的紅色粗體寫明:「本境外結構型商品屬不保本型商品,產品風險等級爲RR4~RR5,並僅限專業投資人投資」的文字。
然後,該網頁還介紹了投資人在買了FCN之後,可以有三種「結果」。首先,當連結標的價格高於,或等於「提前出場價格」時,投資人可以拿回「100%本金及累積利息」(等於是投資人所連結的標的價格一漲,就立刻讓投資人「出場」)。
其次,如果投資期間,所連結標的都未符合「提前出場(連結標的價格下跌)」標準,則投資人可以在到期時,拿回「原投資本金+固定利息」,或是「連結標的+固定利息」。
簡單來說,投資人永遠拿不到「最佳標的」,也就是「可能會上漲、可能有高價差收益的連結股票(因爲當價格觸及到一定價位時,投資人就被迫「提前出場」)」,或是「拿到本金+利息,只是換回臺幣後,有可能不及原先投入的本金(有可能是「白忙一場」)」。
投資人唯一有希望的是:當所有投資後的「本金+利息」,全都換回臺幣之後,有可能因爲臺幣貶值而「高於原先所投入本金」。
買到吃虧標的
亦即這種商品,有以下兩大風險:其一是「不保本」的風險;其二,就算此一商品,能夠讓投資人「100%保本+領取固定配息」,可不要忘了在可能的匯兌風險之下,在換回臺幣之後,能不能讓投資人「100%保本+保息」?
那麼,爲何這些定存佔比高的高資產族羣,還會將個人資產一定(不低)比例的資金,擺在這類「獲利機會不大,但風險也不低」的金融商品上?個人認爲只有兩種解釋:其一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買了一個風險極高、吃虧機率遠大於獲利的標的。
高資產族陷入風險
其二則是,他們只是口裡說自己很保守,但其實投資屬性極具賭博性格,心裡想的全是「現在全世界,都非常看好AI類股票,若能拿到股票及利息,就可以兩者得兼了」。
然而他們全都不知道,根據這種金融投資商品的「遊戲規則」來看,若是「拿到股票」,都是股價已頻頻下跌的「弱勢股」。
所以,不論投資人屬於以上哪種的哪一種,恐怕都註定讓(高資產)大衆,陷入投資風險而不自知。
因爲如果這羣高資產族羣,依舊選擇定存或債券(這裡指的是債券,而不是一籃子標的的債券基金或ETF),至少到期可以100%拿回本金及收到利息,且如果不是投資外幣計價的標的,都不會有任何的匯兌風險。而這種做法,也才能叫做「真正的保守型」投資決策。
那麼看到這裡,如果是真正保守型的投資人,又該如何面對這種超級複雜,又隱藏着高風險的商品推銷,進一避免自己「忙(投資)了半天,卻連原幣別的本金+利息都收不回」呢?筆者想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當投資人聽到「這商品就跟某某投資或定存『很類似』」時,最好要特別小心「很類似」這三個關鍵字。
因爲所謂「很類似或很像」,就代表這商品根本不是定存,或是其他一般投資人所熟悉的標的。其目的,就是在擾亂投資人的正確思考。所以,投資人最好要繼續追問:這商品是如何投資的?並且請對方提供銷售的完整DM,做爲保存資料。
其次,假設投資人對此商品真有興趣瞭解及投資,但看到銷售DM上的介紹太過複雜、難懂時,請務必讓銷售理專,一直解釋到自己完全聽懂爲止。
如果還是聽不懂,請投資人別懷疑,這就代表這個商品,真的不適合自己。投資人可千萬不要因爲人情因素,就讓自己掏錢進行投資。
最後,如果投資真是保守型屬性,只想要固定的報酬,請務必只選擇每期利息固定的標的,像是定存、公債或投資等級債(非基金或ETF)。
且投資人可能需要特別注意:假設是外幣定存或外幣計價的債券,一定會有匯兌損失的風險可能性。如果投資人想要的,是「原幣別的100%保本+保息」,這類外幣標的,恐怕就不會是最佳的合適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