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小網格” 托起“大民生”
“兩天!涵管換了,水渠通了,灌溉排水再也不用愁了。”近日,萬安縣梘頭鎮茅坪村村民羅人鬆逢人就樂呵呵地念叨。原來,村黨支部書記康永勝在網格走訪中發現,羅人鬆家門前橋下涵管破損、水渠堵塞後,迅速組織力量,兩天便解決了問題。這個高效化解民生難題的場景,正是萬安縣深化精細服務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該縣聚焦網格治理痛點難點,圍繞“密切幹羣聯繫、配強網格隊伍、引導羣衆自治”三個方面,通過系統化的制度設計和精準化的資源整合,讓黨的組織根系深扎網格,讓多元治理力量在網格匯聚,讓百姓的煩心事在網格解決,有效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
入戶聽訴:9.4萬次敲門築起民情連心橋
“鎮村幹部會主動上門,詢問百姓家裡的煩心事、揪心事,鎮綜治中心還主動幫助協調。”百嘉鎮村民李志平的感慨,印證了羣衆上訪向幹部下訪的轉變。
自開展“入戶聽訴”解民憂活動以來,萬安縣黨員幹部主動下沉網格、叩門問需,羣衆積極參與訴求表達。全縣1800餘名黨員幹部敲開9.4萬餘戶羣衆家門,累計解決訴求4280件,化解矛盾糾紛1535起。
萬安縣推行駐村幹部遍訪聽、黨政領導重點聽、政法幹警針對聽、行業部門服務聽“四聽”工作法,開展“入戶聽訴”解民憂活動,進一步暢通羣衆訴求渠道,讓羣衆說有機會、講有平臺、訴有對象。同時,創新推出“吉事即辦·萬事好辦”“黨建+閉環管理”便民服務機制,組建161支吉先鋒“紅色代辦”服務隊,通過搭建“流動服務檯”“民意直通車”和“幫辦代辦服務檯”等,變等羣衆上門爲送服務上門。今年已累計服務羣衆5000餘人次,解決急難愁盼問題2000餘個,羣衆滿意度達99%。
幹部下沉:42名職級幹部激活治理“末梢神經”
“王主任懂法講理,調解矛盾讓人信服。”十八口塘社區居民的讚許,道出了縣司法局二線職級幹部王新朋的工作成效。他精準對接社區需求清單,發揮司法行政專長,聚焦重點人員管控和矛盾糾紛調解。“在社區調解矛盾糾紛,以前辦案積累的溝通技巧全派上了用場。”王新朋深有感觸,“這份‘二次上崗’的價值感特別實在。”
面對基層治理專業力量不足的瓶頸,萬安縣創新推出退出領導崗位職級幹部下掛兼職網格員機制。出臺退出領導崗位職級幹部下掛兼職網格員管理辦法,派出42名經驗豐富的二線職級幹部,根據“社區所需、幹部所長”原則,下沉至全縣9個社區,參與社區網格督導、矛盾調解、民生實事推進等工作。他們帶着數十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從機關走向網格,悄然改變着治理生態。
“這些退居二線的幹部開展工作,方法多、經驗足,能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萬安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李曉躍介紹。據統計,職級幹部報到兩個月來,已推動解決減速帶安裝、危牆修繕、充電樁維修等民生難題20餘件,參與調解糾紛成功率逾90%。
合夥共建:1860名“紅馬甲”撬動全民共治
近日,在萬安縣崇文社區的積分兌換點,志願者黃冬鳳正用服務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我通過參加4次志願活動積累了20積分,現在可以兌換價值20元的生活用品。”這一惠民舉措源於該縣推行的“黨建+社區合夥人”創新機制。
今年以來,萬安縣在9個城市社區全面推行“黨建+社區合夥人”機制。該機制由縣城市社區黨工委牽頭,通過組織招募社區黨員、在職黨員、社區能人、熱心居民及新就業羣體等志願者,引入商家、企業作爲“供貨商”,發動社區工作人員擔任“服務員”,形成多元“社區合夥關係”。據統計,已吸納110家商企、98個共建單位以及1860名黨員和志願者加入“合夥人”隊伍。
在具體實施中,該縣創新建立了8項積分兌換機制,包括“花蕾行動”“文明先行者”等項目,將志願服務等基層治理行爲量化爲積分。通過成立愛心流動超市聯盟,商企“合夥人”定期捐贈物資,每月組織開展積分兌換活動。截至目前,已累計兌換積分8000餘分,接收捐贈物資價值3萬餘元。通過“黨組織搭臺、合夥人唱戲”的運作模式,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
林海賓 陳通才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