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隊溫暖護航風雪轉場路 現代化轉型托起牧民新生活

央視網消息:轉場是新疆等牧區一項傳統而重要的畜牧業生產活動。牧民們每年會根據季節變化,在春、夏、秋、冬四季牧場間進行多次轉場,以便讓草原通過輪牧休養生息;同時也能夠降低牲畜的養殖成本,保護和傳承獨特的草原文化。這段時間,新疆各地牲畜春季轉場逐漸由北向南進入高峰期。其中,伊犁河谷396.5萬頭只牲畜的轉場路尤爲壯觀。它們大部分分佈在包紮得爾、阿合亞孜和博州三大冬牧場,一路上翻達阪、穿松林、過冰河,通過33條大的轉場路和無數小的轉場路,從生活了4個月的冬牧場轉往春牧場或定居點。在那裡接羔育幼,到5月底再轉場到夏牧場,迎接盛夏的到來。

記者從伊犁州畜牧部門瞭解到,今年春季,當地首次把從冬牧場轉入牧民定居點的牲畜也併入統計中,而以往,這一數據只包含從冬牧場轉到春牧場的牲畜數量。數據變化的背後,是傳統牧業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牧民通過定居點的建設和完善,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 也能夠更快更完整地融入新時代、新生活。

新疆伊犁:春季轉場開啓 牧民陸續離開冬牧場

總檯記者崔寧目前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的薩爾巴斯套冬牧場,牧民們要走的是伊犁河谷最重要的一條春季轉場路——博州賽里木湖至伊犁果子溝轉場路。

伊犁州霍城縣薩爾巴斯套冬牧場這一片總共有三戶牧民,大家在冬牧場會這樣幾戶幾戶的住在一起,相互之間也會有個照應。記者的前方背陽的地方就是雪山松林,相對比較寒冷,而這裡朝陽、溫暖,後面是相對平坦的山坡,積雪化得比較快,方便羊冬季在這裡採食。這也是典型的冬牧場所在地的特點,當地人也把它叫做“冬窩子”。今天要出發的牧民叫達吾然,他和他的朋友約好了今天在這裡集結出發。現在正在往車上裝東西。

交通條件改善 羊寶寶坐車下山

現在隨着牧區交通條件的改善,用車輛來轉場的牧民也越來越多。達吾然他們計劃用車把家裡的東西送下山,自己趕着羊羣走回家。這樣一方面節省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沿途設置的轉場服務站會提供休息的地方和免費餐食,也讓他們覺得很安心。現在這個季節是接羔育幼的關鍵期。所以,這些要轉場的羊基本上都是待產的“羊媽媽”,它們到達山下後,會有更好的條件繁育下一代,這也是爲什麼牧民會急着在生產期到來之前轉場下山的重要原因。但是還是有少數羊寶寶出生了,因爲它們太小,就會享受牧民給它的特殊待遇,坐着車下山。

牧區好政策 越冬房煥新

關注牧民轉場已經有很多年,但這次記者來到冬牧場,還是發現不少變化,比如說,多了一些這樣的房子,是用鋼結構與混凝土建成的,幾乎家家都有一座。當地幹部介紹說,這是2024年由新疆財政補貼爲牧民建的放牧點越冬的生產和居住用房,既抗震又保暖。屋裡非常暖和,這裡生着爐子,還有太陽能的電燈。屋裡鋪滿了漂亮的花氈,物品規置得非常整齊,雖然每年在牧場居住的時間有限,但“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這也是哈薩克族牧民的非常樂觀的生活態度。

冬牧場留守人 等候羊羣再次歸來

在冬牧場,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離開。像這個房子的主人叫努爾蘭,他既是當地牧民,還是這片41戶牧民選出來的“冬牧場守護人”。什麼意思?到了春天,大家都會從冬牧場轉下山,回到山下牧民定居點或春牧場生活,但留下的房屋、草場以及大家離開時,爲下一個冬天取暖準備的羊糞都需要看護和打理。留守下來的努爾蘭就承擔了大家託付的這個任務。因爲要保護草原生態,冬牧場在春夏季節不能大規模放牧的。但能留下不到十頭的牛和馬,以及不能超過五十隻的羊,限量放牧,守護草原,直到下一個冬天大家再回來。也正因爲有了他們的守護,加上這裡是轉場最方便的一個地方,更遠牧場的牧民會把這裡作爲一個集結點,到這裡集中,一起出發。

努爾蘭的老伴現在正在烤制一種當地叫做“塔帕”的饢餅。在牧區,生活都是能簡則簡,像這種塔帕不用大的饢坑,燒的是曬乾的羊糞,兩口鍋扣在一起上下給火,不用翻面,不到15分鐘就能烤出一個香噴噴的饢餅。轉場的時候,大家也會帶一些在路上吃。又簡單又方便。

天氣情況良好 轉場進入高峰

按照當地的天氣預報,未來一週的天氣情況都比較好,所以這段時間也會是牧民轉場相對集中的高峰期。在這裡還有個小提示,如果您開着車在路上遇到了轉場的牧民和羊羣,一定不要使勁按喇叭,以免讓這些羊媽媽受到驚嚇。牧民會及時把它們驅趕開,不會耽誤太長時間的。

新疆伊寧:坐着卡車去轉場 畜牧業煥發新活力

在新疆伊寧縣,牧民的轉場有了新方式,那就是“趕着牛羊坐卡車”轉場,這種機械化的轉場當然方便又快捷很多。近年來,爲了鼓勵牧民們選擇這種轉場方式,當地政府按照每頭牲畜補貼10元的價格發放了機械化轉場補貼。除了新的轉場方式,隨着現代化標準養殖基地快速涌現,轉場這種“逐水草而居”的方式不再是新疆畜牧業發展的唯一選項,越來越多的牲畜開始生長在圈舍中,一起去看記者的報道。

進入三月以來,隨着天氣轉暖,新疆伊寧縣的牧民開啓了從冬牧場到春牧場的轉場之路。在鄂托克賽爾冬牧場,牧民巴哈古麗·布吉巴依正忙着把家裡的300多隻羊趕上卡車,他們要轉場到200多公里外的春牧場。

這個冬季,在鄂托克賽爾冬牧場有37戶牧民放牧着9000多隻羊和少量的牛。爲了方便牧民轉場,當地設置了兩個集中裝運轉場點。今天有10戶牧民需要在這裡進行機械轉場。

從2020年開始,伊寧縣基本實現了牲畜轉場機械化。今年,當地的春季轉場工作共涉及366戶牧民,牲畜數量達10萬頭(只)。截至目前,超過60%的牲畜已成功轉場,預計今年當地的春季轉場將在3月20日前完成。

近年來,轉場這種“逐水草而居”的方式不再是新疆畜牧業發展的唯一選項。如今,在新疆,現代化標準養殖基地正快速涌現,越來越多的牛羊生長在圈舍中,不再轉場。

新疆霍城:服務隊溫暖護航風雪轉場路

這兩天,在新疆霍城縣,當地10多萬頭牲畜正陸續從冬牧場啓程,通過險峻的果子溝牧道,前往春季牧場。這個季節,山區天氣複雜多變,暴雪、大風、寒潮等惡劣天氣接連出現。總檯記者跟拍了牧民們的轉場路,這一路上,他們遭遇了一場又一場風吹雪等惡劣天氣,服務隊該如何保證牧民和牲畜的安全?又該如何通過艱險路段呢?一起來看。

正忙着清理風吹雪的就是伊犁霍城縣畜牧部門的幹部唐加力克,他也是當地春季轉場指揮部的負責人。松樹頭是這條牧道的起點,是霍城縣索爾巴斯陶、三臺等冬牧場牧民轉場的必經之路,以風吹雪聞名,牛羊等牲畜無法通過風吹雪路段,也是牧道最爲艱險的路段。保障這條牧道的通暢,是唐加力克的首要任務。

昆蓋山,這裡也是牧民主要的冬牧場之一,海拔高,雪少、風大,是這裡的特點。經過一個冬季,草場的草基本被牛羊吃光,再加上最近的大雪天氣,積雪覆蓋了草場,母羊又即將產羔,讓本來就很艱難的冬牧場生活雪上加霜。今年的春轉場在3月12日開始,唐加力克最擔心的就是牧民提前轉場,由於山區天氣多變,在路上遇到風吹雪,很危險,唐加力克挨家挨戶地說明情況。在巡查路上,他遇到了正在裝車的牧民薩爾山拜一家。

除了大風和積雪,果子溝牧道上還會出現雪崩、落石等危險,前一天發生在果子溝公路上的雪崩,讓唐加力克放心不下,轉場前,他又和應急管理部門的人員查看牧道兩側雪崩隱患點,提前做好應急措施。

3月12日,到了正式轉場這天,天氣終於放晴,牧民開始轉場。三臺冬牧場的奴爾賽力克就是今年春季轉場的第一家,一大早他就趕着家裡200多隻羊,踏上了轉場路。中午時分,冬牧場的牧民陸續集結羊羣,準備轉場,但此時山裡又出現了風吹雪,松樹頭牧道再一次被大雪阻斷。轉場指揮部經過研判,決定暫停今天的人工轉場,建議牧民採取機械化轉場。

到了晚上7點多,牧民奴爾賽力克和他的羊羣走到了松樹頭,這裡風雪交加,路彎坡陡,風吹雪嚴重,唐加力克和同事們用手電筒和車燈的光亮,一路護送羊羣前進。

前方的彎道又出現了風吹雪堵路,黑暗中羊羣無法前進,唐加力克趕忙叫來了交通部門的清雪車,清理出道路。經過2個多小時的跋涉,奴爾賽力克到達了二臺轉場服務站,在這兒,他終於喝上了熱騰騰的奶茶,還有湯麪和饢,羊羣和馬兒也能在這裡吃草料。經過休整,牧民奴爾賽力克第二天就會到達春牧場。

現代化轉型托起牧民新生活

牧民們的轉場還在繼續,雖然一路上的風雪沒有減弱,但服務隊的堅守讓傳統轉場有了守護的溫度。當然,傳統牧業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牧民通過定居點的建設和完善,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機械化轉場的新方式讓轉場的速度越來越快;隨着現代化標準養殖基地快速涌現,大批的牛羊學着在圈舍中生長,不再需要轉場。這些年,牧民們的身後有了越來越多的力量在託舉着他們,使他們可以松下繮繩,更快、更好地融入新時代、新生活。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