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快評丨景區“一票玩多天”這張牌如何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遠明

今年以來,旅遊業有個現象愈發明顯:越來越多的景區放棄“僅當日有效”的傳統門票制度,推出“一票遊多天”政策。即,遊客僅需購買一張門票,便可在數日內多次進入景區。這一看似簡單的調整,背後是旅遊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的大趨勢,也是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積極探索。

長時間以來,國內景區高度依賴門票收入。甚至,有的景區還出現“園中園”“票中票”的問題。遊客想體驗某個核心景點,需要另外再交門票錢。這種收費模式飽受詬病,不僅極大影響了遊客的消費體驗,也讓想去景區的人望而卻步,如此惡性循環逐漸讓景區陷入營收乏力的困境。

“一票遊多天” 政策的推行,本質上是將門票從“一次性收入”轉變爲了“客流量入口”,將“過路客”轉化爲“過夜客”“回頭客”,通過延長遊客在地時間,實現景區從門票依賴向產業多元營收的跨越。

以廬山爲例,自2023年下半年實行“一票七日通”,今年“五一”,景區接待遊客88.97萬人,同比增長47.66%,帶動餐飲、交通、酒店、文創等多項消費。類似案例亦不鮮見。例如,江蘇周莊景區“五一”假期,推出購買一次原價門票即可終身免費入園政策。景區通過沉浸式夜遊項目《只此周莊》,成功將遊客停留時間延長2小時以上。廣西的127家A級旅遊景區今年也實施了“一票三日使用制”。以黃姚古鎮景區爲例,新門票政策變革以來,遊客的體驗感明顯提升。同時,遊客在景區的平均停留時間從4小時延長至10小時,帶動了當地食宿消費增長20%。

由此可見,“一票遊多天”的政策以“門票小利”換得了“產業共贏”。通過延長遊客停留時間激活了二次消費,這種收益方式從長遠來看更具可持續性。

“一票遊多天”政策的興起,是市場倒逼景區滿足遊客需求的有益變革。當下,旅遊已從“打卡式觀光”轉向“沉浸式體驗”。遊客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的“特種兵式旅遊”,而是希望深入感受文化、參與互動。“一票遊多天”這種看起來性價比很高的方式,將會吸引不少遊客前往,來一趟深層次旅遊。這種“慢遊深度遊”趨勢也會倒逼景區豐富業態,從單一景點向綜合旅遊目的地轉型。

誠然,“一票遊多天”對“食住行遊購娛”旅遊全產業鏈消費具有一定拉動作用,但景區是否要實行還得因地制宜,結合自身情況而定。若景區配套設施不足,涌進的客流勢必會導致體驗感的下降,反而起到副作用。若景區規模小,業態單一,產品固化,即便“一票多遊”也讓遊客難生多刷興趣。

倘若景區要實行“一票遊多天”政策,不妨可以學習下當前已實施政策景區的探索經驗。如,豐富產品業態,上新沉浸式演藝項目;啓動錯峰預警,政策隨景區承載量靈活而定。再就是“一票遊多天”的政策也要防止“蹭遊”“倒票”現象的出現,需要景區提前做出“人票匹配”的應對措施。

相較免票與門票經濟,“一票遊多天”更像是二者之間的一個過渡期,代表着旅遊業運營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型。接下來,隨着更多景區加入改革行列,如何讓遊客二刷、三刷將成爲運營方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這對景區服務水平、產品業態、運營水平都是不小的考驗。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