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評|“花旅+”何以一路繁花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推出32條“花期鄉遇”線路,像一串散落的珍珠被重新串聯,折射出花旅經濟從“走馬觀花”到“沉浸共生”的質變。當洛陽牡丹花會重現“唯有牡丹真國色”的盛唐氣象,牡丹瓷燒製、牡丹籽油古法壓榨等非遺技藝的展示和牡丹主題文創好物,成爲年輕遊客青睞傳統文化的最新解碼。我們終於讀懂:花旅經濟的枝幹上,唯有嫁接文化根系和科技新芽,方能催生永不凋零的“春天”。
在江西婺源,油菜花海不再只是金黃畫布。晨霧中走來的非遺燈綵隊伍,將歙硯雕刻技藝展陳於鄉間花徑,讓遊客在花瓣沾衣時觸摸到徽州文脈的溫度。這種文化賦能不是簡單的“花田+戲臺”物理疊加,而是讓千年農耕文明在當代語境中復甦和接力傳承。
文化基因的深層植入,正在重構“花旅+”的價值鏈。武漢東湖櫻花節聯合楚香製作技藝開發“櫻花香佩”,單品銷售額突破百萬。當花朵成爲文化敘事的載體,賞花經濟便能突破花期限制,在時間縱深中獲取持久生命力。“花旅+”通過嫁接科技萌發出多維交互。元宇宙賞櫻正在顛覆傳統觀花體驗。無錫黿頭渚景區搭建的虛擬櫻花園,允許遊客通過腦機接口捕捉櫻花飄落的速度與軌跡,生成獨屬自己的“櫻花記憶雲圖”。這種技術賦能不是炫技式的場景移植,而是創造新的感知維度。北京植物園的5G+AR導覽系統,讓遊客透過手機看見古畫裡的人物“穿越”現實花間吟詩作對,數字孿生技術消弭了古今時空的界限。誠然,科技嫁接帶來的不僅是體驗升級,更是產業形態的重塑。廣州木棉花主題數字藏品發行首日即售罄,區塊鏈技術確保每片“數字木棉花”的獨一無二;昆明藍花楹景區運用氣候大數據預測花期,動態調節周邊餐飲住宿供給。用算法解析花瓣飄落的軌跡,“花旅+”便擁有了智慧生長的“根系”。
加入生態基因,讓有時限的賞花流量走向“永續共生”。南京梅花山的智慧監測系統,每分鐘採集200組土壤酸鹼度、空氣溫溼度數據,確保賞花熱潮不傷及古梅根系。這種科技與生態的平衡,揭示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青海門源油菜花海實行預約制遊覽,周邊民宿必須承諾使用清潔能源,構建起“花開不謝”的綠色閉環。
其實,更深層的生態培育在於利益共享機制。林芝桃花溝推行“社區共營”模式,藏族家庭既是生態守護者又是文化講解員。當村民在抖音直播千年桃樹開花過程時,花朵的每一次顫動都牽動着屏幕前千萬人的心絃。這種情感連接與經濟反哺形成的正向循環,纔是花期經濟永不落幕的密碼。站在貴州畢節百里杜鵑景區的觀景臺,無人機蜂羣正演繹着“夜遊花海”的光影詩篇,而彝族姑娘手中的羊毛氈繡品上,杜鵑花瓣以非遺針法實現了“永恆綻放”。“花旅+”加什麼可實現升級,讓每朵花都成爲連接古今的接口,讓每次花開都觸發文明傳承的新生。當文化血脈、科技能量與生態意識在春日花枝上完成“嫁接”,那些散落在華夏大地上不同時節綻放的花朵,共同繪製成一幅花開四季、永不凋零的鄉村全面振興美麗畫卷。(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