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大廠的雙重擔當

董天

近期,各大互聯網企業紛紛官宣2026屆校園招聘計劃,打響高校畢業生秋招第一槍:字節將發超5000個offer,阿里巴巴計劃招聘7000人,京東率先拋出3.5萬崗位的“橄欖枝”……

在當前的就業市場格局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始終備受矚目。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各互聯網大廠開啓的校招季,猶如一場及時雨,爲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注入了一股強勁暖流。

互聯網大廠的擴招,既是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行動。在數字經濟加速滲透的今天,平臺企業的業務邊界不斷拓展,從電商零售、雲計算到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新興領域,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持續攀升。如字節跳動在人工智能算法、內容生態領域的深耕,京東在數智供應鏈技術的突破,這些都需要大量新鮮血液的注入。而企業基於自身發展需求的人才儲備,與社會對就業崗位的迫切需求正好形成了良性共振。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更好發揮其在促創新、擴消費、穩就業等方面積極作用。”平臺企業的擴招行動,正是對這一要求的生動實踐。

從具體情況來看,互聯網大廠的貢獻不止於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其核心價值還體現在通過系統化培養機制,彌合校園與職場間的能力鴻溝,重塑青年就業質量。以京東爲例,該公司爲校招生精心打造了“五年成長計劃”,從新員工入職培訓開始,便投入大量資源,協助其順利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轉型,還通過定製化成長方案幫助校招生快速實現專業技能精進,成爲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幹。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大廠的招聘動向歷來是行業發展的“晴雨表”。在經歷了行業調整期後,頭部平臺企業的招聘擴容,既彰顯了對行業前景的信心,也向市場傳遞出數字經濟持續向好的積極信號,這對穩定社會預期、提振市場信心都有重要價值。

同時,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穩健發展,也將“孵化”更多新的業務領域和崗位需求。像近年來前沿技術與物流、消費等生活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就催生出大量新崗位、新職業,如“大模型+”廣告智能投放崗、“AI+”醫療服務崗、家用機器人研發崗、客服機器人研發崗和無人機飛行師、數據隱私保護專員,等等。這些都將爲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進一步看,互聯網大廠憑藉自身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廣泛的平臺影響力,還能夠有效帶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進一步擴大社會就業空間。

總之,互聯網大廠以規模與誠意扛起“穩就業”大旗,其社會價值已遠超商業範疇。在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高企的背景下,頭部企業釋放的巨量優質崗位與清晰職業路徑,將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焦慮,成爲推動高質量就業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

期待更多企業能夠借鑑互聯網大廠的經驗,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攜手爲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貢獻更大力量,共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