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一場戲奔赴一座城!河南將文旅推介搬進武漢劇場
如何讓文旅推介不再停留於口號與畫冊,而是在遊客心中種下嚮往的種子?河南文旅在武漢探索性地給出了一份創新答卷——將旅遊推介搬進劇場,用戲劇藝術講述中原故事,以文化共鳴激活跨省文旅新動能。
長江連黃河,荊楚通中原。8月4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南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承辦的“豫見荊楚·江河有約——跟着戲劇遊中原”河南文化旅遊(湖北)推廣活動在武漢琴臺大劇院拉開帷幕。
以戲劇爲媒,河南將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蘊與創新表達帶到武漢,向湖北遊客發出“跨城追劇”的盛情邀約。
“知音湖北”遇見“老家河南”
豫鄂開啓江河對話
湖北與河南兩地山水相連,文化相濟,自古以來經濟文化往來頻繁。奔涌6300公里的長江,橫貫湖北1061公里,在河南,多座城市分佈在黃河兩岸,長江與黃河共同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從中原的黃河岸邊,來到美麗的長江岸邊舉行推介會,我們要送給大家一臺好戲,其中既有精彩的文藝演出,也有河南旅遊產品的推介。”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耀霞深情地說,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民族的兩大母親河,兩地將攜手保護和傳承黃河、長江文化,並圍繞兩大流域的文明、文物、非遺和美食開展合作。期待湖北的朋友們準備好行囊,來河南看美景、品美食、體驗文化。
河南與湖北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山水相連、文脈相通,自古就是好鄰居、好夥伴。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童建新表示,近年來,河南文旅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爲核心品牌,以“老家河南”爲情感紐帶,將文明積澱轉化爲可體驗、可消費、可傳播的文旅產品,爲各省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鑑。當“知音湖北”遇見“老家河南”,一定能書寫兩地文化旅遊合作的新傳奇,共築兩地文旅協同發展的新高地。
南陽市委常委、副市長於海永表示,近年來,南陽全面實施“宛美”旅遊發展戰略,持續深化“山、水、花、草、人文、中醫、康養”等資源統籌利用,不斷完善提升旅遊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和服務品質,讓遊客來南陽吃的暖心、住的舒心、行的順心、玩的開心。春來南陽,可賞月季爛漫;夏至南陽,能享避暑清涼;秋臨南陽,宜品楚風漢韻;冬遊南陽,可觀民俗非遺。同時,也熱切期盼湖北文旅行業的朋友們來南陽考察洽談、投資興業,共譜合作新篇。
現場簽訂了遊客互送戰略合作協議,南陽與武漢兩地將加強深度融合,進一步實現兩地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場共興。
可玩、可嘗、可感!
河南文旅資源濃縮進舞臺展臺
此次推介會突破傳統模式,將河南特色文旅資源轉化爲可體驗、可互動的文旅產品。
活動現場搭建了一個個“濃縮型”的特色文旅展臺。信陽新縣的展臺前圍滿了諮詢的遊客,詢問如何前往,工作人員笑着遞上出遊攻略;三門峽和開封展臺的文創成了搶手貨,天鵝造型的玩偶和開封字樣的冰箱貼奪人眼球;在安陽展臺,整隻道口燒雞剛切開,就被試吃的觀衆“秒光”,工作人員忙不迭補貨。在南陽各個展臺,西峽展臺陳列着各式恐龍玩偶,生動體現了“恐龍之鄉”的特色;臥龍展區則擺出一瓶瓶非遺老醋供大家品嚐,醇厚的口感讓不少市民讚不絕口;方城展區更是熱鬧,工作人員現場切制香軟的鍋盔,不少老年人也興致勃勃地品嚐起來;鄧州展臺通過花洲書院的剪紙畫和《岳陽樓記》的故事講解,帶領觀衆穿越時空,感受南陽深厚的歷史底蘊。
這些展區用“可玩、可嘗、可感”的方式,讓武漢市民真切觸摸到河南文化,實現了“臺上臺下”同樣精彩。
南陽與武漢兩地在楚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淵源,南陽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荊楚文化的重要發展區域,共同爲楚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任永亮熱情地向湖北觀衆送出“大禮包”:“即日起至8月31日,南陽五朵山、七十二潭、七峰山、丹江大觀苑等景區對武漢市民實行免門票的優惠政策,希望大家到南陽來體驗不一樣的夏天!”
近年來,南陽圍繞旅遊發展和文旅融合,不斷推陳出新,讓傳統戲劇越唱越精彩,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任永亮介紹,南陽不斷創新傳統戲劇的演藝形式,推出了話劇、沉浸式演出等新形式,讓傳統戲劇走下舞臺,走進入景區,讓遊客既能觀光,又能觀演,還能通過互動體驗,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除熱門劇目外,河南文旅此次還帶來了來自河南各地市的演出節目,觀衆能在一場推介活動中,多角度欣賞河南特色。
《現在出發去南陽》帶領觀衆一起聆聽那段屬於南陽的故事;《美在九鎮十八灣》讓人們共同領略新時代信陽的生態之美、鄉村之美、發展之美;走進“豫州之腹地”開啓一場《天中游記》,解鎖駐馬店的N種魅力;安陽帶來的曲藝說唱《運河情》,讓大家一起傾聽獻給運河的動人情書;叩開中原大地的西大門,一曲國家級非遺“陝州鑼鼓書 ”《搖滾三門峽》驚豔亮相;來自鄭州和開封的情景推介《鄭州暢遊記》《一城宋韻 東京夢華》,帶觀衆領略兩座古都的獨特魅力……不同地方的節目集中展示,塑造出河南文化多樣立體的形象。
“旅遊推介+劇院演出”
因一場戲而奔赴一座城
旅遊是爲了體驗,而劇場恰恰是製造共情體驗的空間。由南陽市曲劇團打造的新編歷史劇《醫聖仲景》邀請觀衆走進一場關於河南的文化敘事,跳出傳統文旅營銷的單向輸出模式,轉而爲武漢市民構建一種更具感染力的情感連接。
張仲景是我國曆史上光耀千秋的醫中聖者。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確立了“六經分類”的辯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醫聖仲景》主要表現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的初衷和心路歷程,藝術化地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醫聖形象,彰顯了張仲景爲救治天下蒼生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以及他醫一人疾,不如醫萬人疾的醫者情懷。
“以往觀衆走到劇院就是來看演出、聽音樂會,而本次推介會的觀衆來到劇院,是爲了進入一個充滿文化和旅遊的世界。”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華中區域分公司總經理王文平表示,本次推廣活動讓觀衆能夠感受到濃郁的中原文化和旅遊產品的魅力,走進劇場欣賞精彩演出,還能看到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創產品。這爲文旅的傳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讓更多觀衆和遊客瞭解河南。
王文平說:“這種形式爲演出行業樹立了典範,劇院除了能爲觀衆提供演出觀賞外,還應該發展成爲集導覽、體驗等多重功能於一體的藝術中心。本次河南文旅的活動推廣形式,必將被更多城市借鑑和追隨。”
在文旅市場日益“內卷”的今天,簡單的“網紅打卡”難以滿足遊客的需求,持久的文旅吸引力實則是在比拼文旅產業的深層競爭力——文化軟實力。隨着河南戲曲在湖北響起,這次活動便不僅是劇目宣傳,更是一次城市文化厚度的集中展示,通過“先體驗、後引流”,將武漢的“戲劇粉絲”轉化爲赴豫旅遊的潛在客羣。
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與現場火爆場面相呼應的是,通過湖北文旅官方抖音平臺直播的線上觀看量持續攀升,突破60萬人次。這種線下劇場爆滿、線上流量激增的現象,充分展現了“文旅推介+劇場展演”創新模式的市場吸引力。
當觀衆因一場戲而對一座城市產生好奇,文旅產業鏈自此被激活。劇場的價值不再侷限於藝術本身,而是成爲串聯“吃住行遊購娛”的樞紐。
劇場是演出的終點,卻是文旅消費體驗的起點。河南將文旅推介搬進劇場的創新實踐,不僅爲武漢市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更探索出跨省文旅營銷的新範式:用藝術撬動消費,讓文化成爲城市間對話的“通用語言”。(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