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爽會蕎/她養希望,我養耐心

女兒最近展開了一個名爲「蟲蟲救援計劃」的行動。起初只是自然老師發給孩子們一隻毛毛蟲,讓他們帶回家觀察。我心裡犯嘀咕:也沒家長同意書,我有答應要養嗎?但想想,反正才一隻,就當短期住宿。

沒想到過幾天,女兒神秘兮兮地說:「媽媽,我今天在走廊撿到一隻毛毛蟲,怕牠被同學踩死,我就帶回來了。」接下來的發展完全超乎我想像。前天,她又從大樓花園的甜桔樹上帶回兩隻新的毛毛蟲。我深吸一口氣,努力用大人的理性開導她:「孩子啊,牠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回到原本的地方……」

她立刻回我:「可是牠們還沒長出保護色,現在放回去會被鳥吃掉耶!」

接着,她眼睛發亮地說出那句讓我無法反駁的理由:「大樓花園太冷清了,我要培育很多蝴蝶,讓這裡變熱鬧!」面對這麼偉大又熱血的理由,我實在講不出反對的話,只能默默同意。

直到今天,我發現,她不知道從哪裡翻出我練書法用的、貴參參的毛筆,正在替毛毛蟲清理大便,那畫面讓我笑到說不出話。

她低着頭,一臉專注,像在完成一件神聖的使命。在她心裡,這些毛毛蟲不只是「作業觀察對象」,而是需要呵護的小生命。而我呢?一邊想着「好貴的毛筆啊!」一邊默默在旁邊清理剩下的樹葉屑與便便。

養毛毛蟲的日子,比想像中更考驗大人的耐心。每天換葉子、清飼養箱,還得面對孩子時不時的驚呼──「媽媽!牠變胖了!」、「媽媽!牠在拉絲!」、「媽媽!牠要蛻皮了!」我常覺得自己同時在養兩種生物:她養的是毛毛蟲,我養的是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我也會想,我們這些大人,習慣了追求乾淨、快速、有效率,忘了生命其實常常是一團混亂──要經過醜陋的蛻皮、長長的等待,才能變成一隻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