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此時發佈高溫健康預警?專訪北京市疾控中心
新京報訊(記者戴軒)全球氣候變化正在影響人類社會,並增加了健康風險。日前,北京市首次發佈高溫健康風險預警,記者從北京市疾控中心獲悉,該預警在滿足一定條件時觸發,尤其關注高溫對重點人羣可能的影響。
8月5日晚,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局與北京市氣象局首次聯合發佈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其中,延慶區中部、懷柔區中部、房山區南部局地高溫健康風險極高。
預警顯示,預計2025年8月5日20時至6日20時,平谷區、昌平區、懷柔區、密雲區、豐臺區、大興區、順義區、海淀區、朝陽區、東城區大部分地區高溫健康風險較高;房山區、西城區、延慶區、通州區大部分地區高溫健康風險高;延慶區中部、懷柔區中部、房山區南部局地高溫健康風險極高。
北京市疾控中心環境衛生所主管醫師劉奇琛介紹,與高溫預警不同,高溫健康風險預警更多關注高溫對健康的影響,它是融合氣象監測數據與人羣健康數據後,通過風險評估模型實現的“氣象-健康”雙要素風險分級預警,可爲市民提供更科學的防暑指南。
今年7月初,國家疾控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佈了國家首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在此基礎上,北京進行本地發佈。
與常規氣象預報不同,健康風險預警不採取定期發佈的形式,而是在條件被觸發後發佈。“國家級預警是相鄰三個省份高溫風險高或者極高,且超過50%的面積,達到發佈預警條件。在北京,我們會在三個區達到這樣的條件下發布,不需要相鄰。前段時間北京一直下雨,沒有大面積高溫天,昨天傍晚我們會商認爲高溫健康風險提高,就進行了發佈。”劉奇琛表示。
此外,北京市區域面積大,不同地區的日常溫度差別較大,相應地區的居民對高溫的適應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溫度相對較低,但健康風險等級卻較高,是因爲當地在氣溫較低,甚至還未達到35℃時,就已經可以發現居民的健康風險顯著攀升。這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如常年居住在涼爽舒適地區的居民,習慣於較少使用空調等降溫設備,甚至部分家庭未安裝空調,身體也更適應涼爽天氣,這些習慣和特點綜合起來就導致熱適應能力較低,溫度略有升高,居民的健康風險就顯著攀升。
全球氣候變化正日益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此前,《柳葉刀》雜誌曾警示: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被嚴重低估,若缺乏有效應對,與高溫相關的疾病負擔將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上升。劉奇琛告訴記者,風險預警尤其注意五類重點人羣,包括戶外工作者、老人、孕婦、兒童以及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等慢病患者,並作出詳細提醒,以降低這些羣體的健康風險。
編輯 張磊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