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取卵、取精補助限2癌別 醫盼擴大:睪丸癌、巧克力囊腫應納入
搶救少子化,衛福部9月1日起提供18至40歲乳癌及血液癌症病人,終身2次凍卵、取精補助,不過,首年僅600位癌友受惠,衛福部預估每半年檢討一次,研議放寬適用對象。圖左爲衛福部國健署長沈靜芬、右爲次長林靜儀。記者林琮恩/攝影
搶救少子化,衛福部9月1日起提供18至40歲乳癌及血液癌症病人,終身2次凍卵、取精補助,不過,首年僅600位癌友受惠,衛福部預估每半年檢討一次,研議放寬適用對象。臨牀醫師指出,男性睾丸癌病人罹癌時間早,青壯年病友正要孕育下一代,卻不幸罹癌,應納入補助對象;女性巧克力囊腫、卵巢癌病人,也會面臨生育能力下降問題,盼逐步納入。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何信頤表示,癌友生育保存必須要快、也要有感,以凍卵爲例,每次取卵手術要花至少10萬元,病人經濟負擔重,衛福部提出補助7萬元,且補助2次,雖不是完美方案,但至少跨出第一步。許多女性治療疾病,不論癌症、非癌症,都可能影響生育能力,例如大型巧克力囊腫,術後生育能力恐下降,卵巢癌病人損失生育能力機率也高,盼未來納入補助。
臺灣泌尿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曹智惟說,本次補助範圍並未涵蓋睾丸癌患者,身爲泌尿科醫師,他常遇到睾丸癌患者,不僅要承受癌症治療壓力,也要面對治療後造精能力變差,臨牀建議病人,若經濟情況許可,應在手術、化放療前,進行精子保存,對後續生育保存有助益,盼補助計劃後續可將睾丸癌納入補助對象,支持睾丸癌病人孕育後代。
曹智惟表示,睾丸癌好發年輕男性,在他服務的三總,許多役男才20多歲,人生正要起步、準備生育,卻被診斷出睾丸癌,這類病人人數不多,以三總爲例,每年約新增50位,睾丸癌手術、放療、化療效果均好,病人預後佳,屬於「可治癒癌症」,病人若因疾病治療不能生育,相當可惜,考量補助的經濟效益,投資睾丸癌生育保存補助,效果可能比血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