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縣市已有補助 衛福部擬辦「醫療性凍卵凍精」2族羣受惠

隨着國人晚婚晚育趨勢,越來越多夫妻面臨懷孕困難。國健署提醒,切勿因錯誤觀念或不必要的擔憂,而錯失最佳懷孕時機。(王家瑜攝)

晚婚晚育趨勢下,衛福部國健署自2021年擴大補助試管嬰兒治療,首次申請最高10萬元,已幫助逾2萬對不孕夫妻迎來新生兒。有些人希望保存生育機會而尋求凍卵或凍精,目前全臺已有9縣市祭出相關補助,而中央正在研擬試辦。國健署表示,正在規畫「醫療性凍卵、凍精」補助試辦計劃,初步針對女性乳癌、男性血癌患者,適用範圍等細節還有待研議,上路時程未定。

國內凍卵療程一次約10萬元,且每年得另付數千元保存費。爲鼓勵女性及早了解自身卵巢功能、規畫生育,全臺已有9縣市補助卵巢庫存量(AMH)檢測或凍卵費用,包括臺北、新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南、雲林、嘉義市。

國健署長吳昭軍去年(2024)12月表示,正在規畫「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提供罹患血癌的男性、罹患乳癌的女性醫療性凍精、凍卵補助,估計經費約1億多元,受惠人數近6千人,預計明年上路。不過,目前未有試辦計劃出爐,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宇旋表示,適用範圍等細節還有待研議,上路時程未定。

隨着國人結婚和備孕年齡逐漸延後,越來越多夫妻面臨懷孕困難。但備孕過程中可能因錯誤迷思,或不必要的擔憂,而錯失最佳懷孕時機。國健署提醒,儘管年輕夫妻通常具備較高的生育潛力,但現代生活壓力、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外食、肥胖、抽菸等,仍可能影響卵巢與精子功能,因此若在無避孕正常性生活下,超過1年未懷孕,應及早就醫檢查。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試管嬰兒不是最後選擇,也不是唯一選擇,重點是先確認不孕的問題爲何,例如甲狀腺、血糖治療好就可能自然懷孕,並非不孕就一定要做試管嬰兒。

黃貞瑜指出,試管嬰兒是增加精卵相遇的機會,自然情況下一個月只排一顆卵,但若年紀逼近40歲,一年12顆卵可能不見得有1顆正常,隨着時間過去又長一歲,更難等到正常的卵,因此可以透過較有效率的方式來幫助懷孕。

有些人擔心做試管嬰兒會影響卵巢功能,以後難自然懷孕,這是錯誤的觀念。黃貞瑜說,正常情況下女性每個月會有一批卵泡,其中一個會發展成「優勢卵泡」,至於其他不夠成熟的卵泡會自然萎縮掉,而試管嬰兒療程是讓這批卵通通變成優勢卵泡,以取出使用,因此不會影響卵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