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寶生:活化民間財富 三面向是關鍵

新光金控暨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圖/本報資料照片

金管會積極推動資產管理中心政策,期盼吸引外資來臺。然而,如何從根本活化臺灣本土民間財富,強化國人的資產管理習慣,使其有效「動起來」,新光金控暨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在接受專訪時指出,可從大衆理財市場、家族辦公室,以及開放壽險業資金運用、讓資金迴流等三面向,活化國人財富,同時吸引更多國際資金來臺投資。

針對個人財富的活化,魏寶生指出,應以「TISA」(個人儲蓄投資帳戶)爲核心,但不應僅限於基金,而是透過TISA鼓勵民衆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涵蓋更廣泛的金融商品,包含股票、債券和保險等。特別是高價的債券,可透過拆分的方式,讓一般民衆也能參與投資。

魏寶生認爲,保險在個人財富管理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針對不同生命階段與家庭結構,保險需求各異,例如家族傳承可能重視壽險保障,單身族羣則更需醫療險,因此,TISA應引進專業理財規劃顧問,如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和ASP(理財規劃顧問)等輔導理財,根據民衆自身需求,將多元金融商品有效整合,對於個人理財更具吸引力。另搭配特定機構每年定期公佈家庭投資所得分配,提升國人對資產配置的觀念。

在家庭財富管理方面,魏寶生認爲,臺灣的私募(PE)和創投(VC)發展良好,臺灣新創公司擁有創新版等管道,都是家族辦公室可參與的投資標的,透過家族辦公室、壽險公司整合投資與傳承工具,管理家族財富。以國外家族辦公室偏好投資的標的來看,常見如私募股權基金、國內外不動產、私募信用、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加密貨幣或其他數位資產等。

壽險業掌握龐大資金,要如何讓資金迴流,魏寶生說,壽險公司具有豐富的資產負債管理經驗,本質就是資產管理業,爲了消化高利率保單,不得不到海外尋找投報率高的投資標的,卻因此面臨匯率波動風險,建議主管機關應進一步放寬壽險業者的資金運用,讓資金迴流臺灣,也減少風險承擔。

魏寶生舉例,若臺灣能發展更多REITs商品,壽險業就會有更多投資標的,資金自然會進來,同時放寬壽險業投資限制,如私募信用、私募公司債等,允許壽險業、專業投資人和家族辦公室投資非上市公司發行但具備良好信評的債券,如此才能豐富資產管理中心的商品廣度。

魏寶生說,目前平均每週都會與至少一家外商會面,探討合作機會。他認爲,外國人在臺灣的股票交易市場交易熱絡,但來發行股票較少;債券方面則是外國債券在臺發行中等偏弱,但幾乎無交易,亞資中心可以致力強化這四個部分,活絡外國投資人在臺灣的股債市場發行與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