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三關鍵 累積長期財富
TISA基金怎麼挑?
TISA限定「定期定額」方式投資,績效會比單筆投入來得好嗎?LSEG理柏亞太區研究總監馮志源表示,單筆投資首先要先有一筆大額資金,其次是搶對時機,但是對一般民衆來說,手上閒置資金不多,即使有也不太敢一次「歐印」或長期持有,而定期定額每月最低只要1,000元起,透過分批進場方式降低波動風險,反而更適合長期理財。
事實上,在TISA推出以前,同樣由金管會指導、基富通執行的「好好退休準備平臺」,便採取定期定額機制協助民衆長期理財。儘管上線至今一路遭遇COVID-19、俄烏戰爭,甚至今年的關稅戰和新臺幣升值等重大利空衝擊,但根據Lipper資料顯示,專案基金至今年8月底的定期定額報酬率平均爲21.9%,換算年化約5%。
若進一步觀察「好好退休」專案五大類型基金表現,臺灣股票型成立至今的定期定額平均報酬率達47%,遠優於臺股加權指數的35%,最爲亮眼。而積極型、穩健型與目標日期型各爲24.5%、21%與18.6%,年化報酬率介於4%到6%。至於保守型以債券爲主,平均約6.8%,也優於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指數5%的水準。
馮志源表示,TISA與好好退休一樣,都是協助民衆紀律投資、逐步累積財富,不是爲了追求短線高報酬而設計,績效固然重要,但不必放在第一位,更重要的是長期要夠穩健。因此,基金都先經過專家精選,去蕪存菁,再經由定期定額機制,無論市場高低均持續投入,長期下來能攤平買進成本、降低波動風險,同時避免追高殺低的情形。
定期定額成果要奏效,有三大關鍵點。一是何時扣款?爲避免中斷扣款而失去長期降低波動度效果,可設定每月領薪日的隔天扣款,還能做到「先存再花」。
二是該投資多久?只有扣款一、兩次肯定不夠,也不要用太短視的角度檢視績效,至少要三年以上,相當於一個景氣循環週期,也是理柏基金獎的基本評鑑時間。
三是該投資哪一類型基金比較好?TISA基金已有專家第一輪把關,只要依個人風險承受度挑選,例如能承擔漲跌幅20%以上的人,可選股票型基金;承受度在10~20%,可選高股息、平衡型或多重資產基金;承受度在10%以內,可挑股票比重較低的平衡型或債券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