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利委員:全面強化眼科診療水平 以“智”助力臨牀應用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會客廳·圓桌對話——

王寧利委員:全面強化眼科診療水平 以“智”助力臨牀應用

人民網記者 任妍 焦磊

當前,全民健康意識日益提升,眼健康作爲國民健康的關鍵一環,備受重視。全國兩會期間,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在做客“人民會客廳·圓桌對話”欄目時建議,要圍繞重點人羣開展眼疾防治,提升基層醫務人員診療能力,科學運用人工智能手段並使之成爲助力臨牀工作與醫院管理的得力助手。

隨着《“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的深入推進,我國眼健康事業將關注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兩個重點人羣作爲重點任務。王寧利介紹,“青少年和老年人面對的常見眼部疾病包括眼底病、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盲等。近年來,隨着相關眼疾防治適宜技術的進步、科學診療模式的推廣以及眼健康教育的大力普及,青少年近視患病率每年均有下降,近視患病率得到有效遏制,因老年性白內障導致的致盲率也有所下降”。

爲更好加強基層眼科事業發展,需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眼科專業能力,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眼健康服務體系。在王寧利眼中,提升醫務人員專業水平和診療能力是發展基層眼科事業的重要手段。可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通過組織專家講座、臨牀技能培訓及跨區域學術交流,強化基層醫生對常見眼病的規範化診療能力,並重點掌握應對複雜病例的前沿技術。與此同時,王寧利呼籲基本藥物目錄更新能夠與時俱進,納入更多同時具有療效,經濟性及慢病管理優勢的眼科創新藥物以更好地滿足基層的眼病防治的需求。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通過提高篩查診斷的準確性,豐富個性化治療方案,讓“早篩早診早治療”落地成爲可能。王寧利鼓勵眼科醫務人員積極運用現代技術,不斷探索和完善“創新利器”,推動眼部疾病防治持續優化,並從兩方面提出建議:“一方面,在診斷環節輔助醫生對眼疾進行分類分期,特別是應用在基層臨牀,可以緩解當地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以AI技術讓遠程醫療與分級診療結合,通過輔助診斷疾病類型,實現‘眼底一張照,健康早知道’。”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滲透到醫院的管理中,王寧利認爲,醫院可將AI技術聚焦運用在兩方面:“一來可以通用大模型爲技術底座,依託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爲各學科建設垂直開發體系,針對不同科室專業需求進行調優,實現從基礎數據解析到臨牀決策支持的閉環;二來可爲醫生打造‘數字分身’,讓AI系統學習診療行爲、知識結構及決策邏輯,形成個性化的虛擬助手,打造出數據驅動、人機共治的智慧醫療新範式。”(馮斯正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