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兒科醫生上崗,助力兒科診療能力提升

AI兒科醫生上崗是醫療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變革,其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應持歡迎的態度。同時,要認清目前AI兒科醫生的侷限和不足,給予充足時間、大力支持和悉心呵護,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應用創新,大力推進兒童醫學發展,讓AI兒科醫生更敏捷、更智能、更成熟,讓兒童醫療健康更有保障。

隨着AI(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相關技術正加快應用於診療一線。去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疾控局印發了《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在“人工智能+”醫療服務方面,明確了醫學影像智能輔助診斷、臨牀專病智能輔助決策、智能就醫諮詢等多個應用場景。今年3月,國內首個兒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發佈;4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推出“重兒·小乙”兒科AI家庭醫生。(7月18日《人民日報》)

AI兒科醫生,主要依託專業大模型打造,通過大規模高質量數據訓練與垂直領域知識注入,從而具有邏輯推理和問題求解能力。比如,“福棠·百川”兒科大模型的核心構架,整合了300名以上權威兒科專家的臨牀經驗,吸納了4萬多份指南、3800多萬份科研文獻,通過結構化臨牀推理範式訓練,構建起了覆蓋兒童常見病與疑難病症的立體化知識體系,確保了診斷的專業可靠。又如,“重兒·小乙”兒科AI家庭醫生,其知識庫包括5000份臨牀指南、800萬篇高質量論文、7萬份藥品說明書、1000萬例優質醫患對話、500餘個專家科普視頻、上萬條資深醫師與護理骨幹的樣本標註,經過醫療任務能力提升、在線諮詢對話優化、專家臨牀經驗融入等多重訓練流程,成爲了具備思考能力的兒科智能應用,能夠爲患兒家庭提供病情分析、報告解讀等在線AI服務。

作爲新生事物,AI兒科醫生難免存在侷限性。按現有的法律法規,AI醫生並不具備處方權,一旦出現問題,責任歸屬也確實難以界定,醫生仍然是處方權的唯一合法主體。對於一些最新的、沒有先例的複雜病情,AI兒科醫生診療的準確性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在醫院內使用的AI兒科醫生,其定位是充當醫生的助手,診療方案最終仍要由真人醫生把關。如果AI醫生與真人醫生之間出現分歧,則會請更多醫生進行會診。而在網上開放使用的兒科AI家庭醫生,其定位是解答常見的、非急難險重的問題。

無論如何,AI兒科醫生的上崗,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應用的大勢所趨,積極意義不言而喻。AI兒科醫生上崗,有效增加兒科醫生的供給,緩解了兒科醫生資源短缺的問題,助力全國兒科診療能力的提升。AI兒科醫生不僅能爲醫護減負,還能爲年輕醫生和基層醫生提供更多深入學習的機會,助力其快速成長。AI兒科醫生上崗,全天候待命和服務,讓家長有了“高參”和顧問,有助於增進醫患交流互信,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隨着人工智能新技術與醫療場景的加速融合,AI兒科醫生將會越來越多。AI兒科醫生上崗是醫療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變革,其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應持歡迎的態度。同時,要認清目前AI兒科醫生的侷限和不足,給予充足時間、大力支持和悉心呵護,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應用創新,大力推進兒童醫學發展,讓AI兒科醫生更敏捷、更智能、更成熟,讓兒童醫療健康更有保障。(向秋)

來源:勞動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