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談9月社保新規:強化企業責任與用工保障,亦需兼顧多方現實壓力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編輯|智旭權 主編|楊澤宇

本站財經智庫《C位觀察》節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讀C位大事。獨家對話智庫頭部經濟學家、企業家、各個領域KOL,解讀時下熱議的財經和社會問題。

NO.064 對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

王忠民談社保新規:強化企業責任與用工保障亦需兼顧多方現實壓力(來源:C位觀察)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明確自9月1日起,任何形式的“不繳社保”約定無論口頭還是書面均判定無效。

此次社保新規出臺爲深入探討中國社保體系的核心矛盾、改革舉措及未來走向提供了契機。爲此,本站財經智庫專訪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從專業視角全面剖析社保新規背後的深層邏輯,探尋社保體系未來的發展之路。

社保制度現狀:流動就業與保障差異的結構性矛盾

王忠民談到,當前社會焦點集中在城鄉養老金差距與流動就業羣體保障上。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形成規模龐大的流動就業羣體,以外賣小哥、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爲代表。這一羣體的社會保障呈現出與城鎮職工的顯著差異:企業爲其繳納的五險一金水平普遍低於城鎮職工標準,但高於農村原有保障水平,導致勞動者在城鄉保障體系中處於夾層位置。部分企業與員工甚至形成隱性契約,員工自願放棄五險一金以換取更高現金收入,企業則降低用工成本。這種現象背後,是勞動者對短期現金需求的迫切(如子女教育、家庭醫療等即時支出壓力)與企業成本控制的現實考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社保新規:規範企業責任與制度嚴肅性,亦需兼顧多方現實壓力

王忠民指出,近期出臺的社保新規,旨在解決企業用工中的保障合規問題。政策明確,具備支付能力、利潤率達標的企業,若與員工簽訂半年以上固定期限合同,需按城鎮職工標準繳納五險一金。企業與員工的隱性契約(如自願放棄五險一金)不受法律保護。這一規定直指此前企業與員工的非合規操作,強化制度嚴肅性,確保勞動者權益得到法律保障。

9月起社保強制繳納? 王忠民:新規旨在解決長期用工漏洞(來源:C位觀察)

王忠民認爲,社保新規實施需兼顧多方現實壓力。部分中小企業因微利狀態,全額繳納五險一金可能導致經營困難。部分勞動者因短期現金需求,對五險一金的長期收益預期不足。政策需通過彈性空間緩解這些矛盾:比如,對微利企業給予一定過渡期,避免因合規壓力導致企業破產或就業率下降。另外,可通過宣傳引導提升勞動者對長期保障的認知,平衡短期與長期利益。王忠民分析稱,此次社保新規的核心目標並非直接解決社保基金缺口,而是通過規範執行提升制度公平性,發揮社會保障對宏觀經濟的“保駕護航”作用。

王忠民建議:經營困難的企業可申請緩繳社保(來源:C位觀察)

養老金並軌:公平導向下的存量優化與增量改善

王忠民認爲,養老金並軌是實現社保公平的重要舉措——改革不會導致養老金大幅縮水,而是通過增量調整縮小結構性差異。原有保障水平較低的羣體將獲得更強的邊際改善,保障水平較高的羣體養老金增速相對放緩,但存量部分保持穩定。這一過程的核心是將社會保障制度從“塊別結構”(城鄉分割、羣體差異)轉向“統一體系”,適應勞動力跨區域、跨行業流動的需求,革除家庭養老的不確定性,使勞動者作爲社會成員公平享有保障權益。

王忠民進一步分析稱,養老金並軌的深層意義在於強化社會保障制度的系統性功能。在工業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勞動力流動性增強,只有統一的社保體系才能實現勞動資源的全社會有效配置,確保勞動者在職業轉換、區域遷移中保障權益的連續性。當前改革正通過優化增量、穩定存量,逐步實現不同羣體間保障水平的均衡,提升制度的公平性和嚴肅性。

企業年金髮展:從非強制到全覆蓋的突破路徑分析

作爲養老金第二支柱,王忠民認爲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的覆蓋廣度和深度不足是當前社保體系的突出短板。職業年金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強制性要求實現全覆蓋,而企業年金則因非強制屬性面臨發展瓶頸——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性國企雖有利潤能力,但存在年金覆蓋分層現象(高層待遇優於基層);民營企業因盈利不確定性和成本壓力,參與意願低,個別企業選擇全員持股計劃替代年金,將資金投入企業股權以增強員工凝聚力。

王忠民認爲突破這一瓶頸需三方面發力。一是明確企業年金的投資靈活性,允許企業將年金資金投入自身股權或通過專業機構進行多元化資產配置,平衡企業發展與員工保障。二是探索差異化強制機制,對具備盈利能力的企業逐步推行強制性年金制度,避免“盈利企業才參保”的選擇性覆蓋。三是強化市場專業管理,通過專業投資機構提升年金收益,增強制度吸引力。目前企業年金規模約兩萬多億元,若能解決上述問題,有望進一步擴大覆蓋範圍,成爲養老金體系的重要支撐。

社保體系優化的關鍵路徑與長期展望

在王忠民看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需以多支柱體系建設爲核心:強化第一支柱社會統籌的基礎作用,擴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的覆蓋範圍,鼓勵第三支柱個人儲備性養老金的發展。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補充設立的“零支柱”,通過注入財政結餘、國有資產變現等資金開展投資,25年來實現7.3%的年化回報率。這一實踐表明,長期投資與專業管理能顯著提升資金增值能力。因此,第三支柱應儘早佈局,以抓住經濟成長中的財富增值機會。

另外,王忠民認爲,農村養老保障需依託城市化進程推進——通過年輕勞動力進城後的家庭結構調整,引導老人隨遷入城,利用城市醫療、教育資源改善養老條件;同時完善農村合作養老制度,解決留守老人的保障供給問題。

王忠民提醒,政策實施需注重彈性與協同。在推進社保合規過程中,對企業和個人的短期財務壓力給予政策緩衝,避免因單一改革導致宏觀經濟波動;探索將五險一金繳納與育兒補貼、住房政策等協同,通過國債等宏觀工具分擔企業用工成本,形成政策合力。

王忠民總結道,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實現社會公平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國家正通過推進養老金並軌、擴大企業年金覆蓋範圍、平衡社保新規的合規與現實壓力,逐步構建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過程中需持續關注少數羣體的邊際效應,通過多支柱建設和政策協同,確保社會保障制度在人口結構變化和經濟轉型中發揮穩定器作用。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