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興的橫空出世,打破了一個人爲的神話

第一次聽新聞裡播出王興興的名字,我還很奇怪,怎麼請了他?要不是看了文字報道,我還一直以爲是美團的那位。看了王興興的背景,又看了網上關於王興興出身扭扭捏捏的報道,最終才發現,王興興的第一學歷,是浙江理工大學,原浙江絲綢學院,而不是網上最初所說的上海大學。

從王興興的能力看,他的智力一定不差,但他不是學霸,也是肯定的。現在看來,嚴重的偏科纔是他不能上一流大學的原因。據報道,他的英語水平很差,讓浙大錯失大才,讓上海大學檢了漏。這個信息讓我倍感欣慰,因爲我的英語也很差,不幸的是,我上的是名校,爲了能畢業,花費在英語上太多的時間,讓我一二年級在專業和學業上跟不上班,失去了信心。我的幸運也在此,因爲英語不行,我從沒有想過出國留學,卻也使自己成了大寫的人,而不是卑微地生活在異鄉里。王興興比我厲害,他的成功,打破了中國人爲的神話,那就是在資本和一衆被美國資助的公知精英攛掇下(這裡應該有USDID的功勞),將英語的重要性置頂。我的工作經歷,以及王興興的巨大成功,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英語雖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需要置頂的存在。特別是AI時代,各種自動翻譯軟件和設備的水平已經接近專業能力,英語的功能會進一步下降,這個時候,王興興的出現,無疑對中國的英語教育市場,是致命性的打擊。

無論是國內的英語教育市場,還是出國留學市場,都是一個極大的資本圈子,這個圈子對中國教育的影響巨大,甚至達到可以修改中國英語教育政策的程度。我不知道早年的一些決策有沒有資本的背景,比如職稱評定之中的英語考試,現在的中小學教育之中,中考和高考的英語權重,資本及國外勢力的影響,是肯定有的。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教改,從結果上看,更是災難性的。比如,深圳本世紀初實施的教改,將英語地位進一步突出,卻矮化了物理、化學與生物,將之統一爲科學。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師教不下去,學生學不下去,家長輔導不了的程度。而高考的結果,就是深圳一度被廣州反超。我這個人,一直疑神疑鬼,因爲這個教改影響了我的孩子,所以,我一直認爲這次教改的背後,有反華的勢力和美國的影子。

從功能上看,英語比中文,在中國要弱得多,但中文教輔的市場卻比英文的教輔市場小很多,邏輯上,這一定是資本在作祟。資本在作蠱,權力在迎合,成就了英語教育在中國的繁榮。而社會,尤其是家長的趨利行爲,又助長了以英語教育爲核心的市場瘋狂地增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壓制了本土文化與語言的自然成長。但現實看,這些資本投入,隨着教育過程的結束,基本沒有什麼收益,而伴隨資本投入的精力消耗,在未來更是看不到回報的可能。嚴格上講,通譯應該是少數人的事業,讓所有人都參與,無疑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這個觀點,在過去,雖然有人會提及,但總是有人,甚至很多人跳出來反駁。但王興興的出現,無疑是一個件標誌性事件,他讓整個國家,都在思考,過度提升英語教育的意義何在?整個民族爲之付出太多的精力和物力是否值得?還有,AI時代同步翻譯的應用,讓英語的功能壓縮到專業領域,那麼普及性的英語教育,在非母語的國家,還有多大必要?隨着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衰落成爲現實,中國這樣的未來發達國家,還有沒有必要花費巨大的資源推廣英語教育?這些問題,如果過去還是禁忌,那麼現在,該有人,或組織,認真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