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位“偏科”的王興興在哪裡

原標題:下一位“偏科”的王興興在哪裡

最近看到兩則新聞,雖不完全直接相關,細想卻頗有些內在聯繫。

據媒體報道,今年,山西、內蒙古、河南等8個省份將不再分文理科,正式實施新高考的“3+1+2”模式,即除語數外之外,考生從物理、歷史中選1門,再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選2門。這對於部分偏科的學生無疑是好消息,意味着可以更靈活地選擇搭配擅長科目,進一步放大自身優勢,增加錄取機會。

另一則新聞,來自最近關注度很高的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不久前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1990年出生的他是最年輕的一位。但令很多人頗感意外的是,這位年輕的CEO從小就嚴重偏科,英語經常掛科,差點沒考上高中,考研還因此落榜,不得不接受調劑。網友編了個段子:怪不得公司叫“語數”科技,因爲“外”太差了。

當然,在今天,人才被埋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要有真才實學,總能被看到。王興興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有過挫折,但他並未放棄興趣和夢想,持之以恆全身心投入機器人研發,終於有所成就,受到萬衆矚目。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這樣一種可能性:本可以更早做出成績的人才,被一些既有的評價體系束縛了手腳,導致未被及時“看到”,有人因此走了彎路,也有人乾脆就轉去了未必適合自己的行業。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這無疑是損失和浪費,令人感到可惜。

聯繫高考制度改革釋放的信號,或許可以進一步追問的是:一些傳統的人才識別和選拔機制,是否還能完全適應當下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爲不同稟賦的人提供契合自身特點的成長路徑,而不是“一刀切”,社會還可以做些什麼?

今天談論上述問題,顯然要放在當下全球科創爆發的時代大背景下看。一方面,新技術迭代迅猛,令人眼花繚亂,國際競爭也是爭分奪秒,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遠遠甩下;另一方面,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界限,似乎也變得越來越模糊,融合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單一或單維度的評價體系,不僅難以涵蓋所有的技術路徑,甚至可能成爲創新突破的阻礙。

以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爲例,人們已深切感受到科技與人文交融共生的趨勢。算法和大數據已經深度介入人文學科,提供了人力難以窮盡的細節和洞察。而對理工學科來說,如果對社會與人性的幽微缺乏敏感,再契合需求的創新技術似乎也欠了點火候。

與此相關,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對人才的選拔和評價,也變得更加複雜。“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正在遠去,社會迫切需要更加多元、靈活、創新的人才識別機制,來應對新技術的挑戰和衝擊。正如教育部所提出的,相關高校需進一步優化考覈評價辦法,探索多維度評價方式,選拔具有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進一步說,這不僅僅是針對當下社會的教育制度和個體的職業選擇,更指向國家未來的人才戰略儲備,事關長遠發展。在更宏觀的層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所呼喚的,將是更多“不按套路出牌”的專才,甚至是偏才和怪才。有時候,恰是這種常人一時難以理解的“個性”而非“共性”特質,成了“彎道超車”的決定性因素。

當然,要應對這些新挑戰並不容易,還有很多相關問題有待解答。比如,在提高人才選拔質效的同時,如何尊重並保障教育制度本身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除了教育端的配合,在社會支持、政策支持等其他環節,還有哪些相應的配套保障?

回溯全球歷史,很多偉大發現乃至顛覆性創新,都出自年輕人之手。正是他們一次次突破想象力的邊界,爲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正因如此,人才的評價和選拔,不能辜負這份“想象力”,也需要更有“想象力”。這同樣是一種與時俱進。(顧傑)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