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醫生”以虛假案例牟利 警惕“白大褂”異化爲套利“工具”|有一說一

□賴芳傑

據央視新聞,多部門連續曝光“網紅醫生”借醫療科普之名行斂財之實的亂象。這些披着“三甲名醫”“中醫世家”外衣的賬號,通過短視頻平臺發佈誇大療效的養生知識、虛構治癒案例,吸引患者關注後,再以“獨家秘方”“線上問診”等話術誘導線下高價消費。

例如,北京某中醫醫院接診醫生僅憑舌診即開出3268元中藥,且聲稱“脈象一生不變”無需複診。更隱蔽的是,部分團隊通過AI換臉、劇本化診療直播,以“醫生”身份在線開藥,單次收費高達3000元。

這種將醫療專業性與商業營銷深度綁定的操作,已形成“科普引流—私域轉化—高價變現”的灰色產業鏈。當“白大褂”成爲營銷道具,中醫“望聞問切”被簡化爲5分鐘流水線診斷,公衆對醫療行業的信任基礎遭受重創。部分患者因輕信網紅醫生推薦,延誤正規治療甚至傾家蕩產。而老年人羣體,更是成爲主要受害對象。

斬斷黑灰產業鏈,需要多方協同,需要監管者的利劍、從業者的良知,以及每個普通人健康認知的覺醒。國家衛生健康委提醒,這些行爲嚴重違反了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請大家不要輕信,防止上當受騙。按照相關規定,患者需在線下實體醫療機構完成首診並明確診斷後,纔可通過具備資質的互聯網醫院進行復診。

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與相關部門一起,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社交平臺應利用技術賦能穿透僞裝,通過AI內容識別技術篩查虛假科普,建立醫療賬號黑名單制度。目前,浙江等地已試點醫療機構官網與短視頻平臺數據互通,實時下架違規賬號。此外,可推行醫療內容創作者實名認證與收入公示制度。參考藥品集中採購經驗,對互聯網醫院藥品價格實行穿透式監管。醫療防騙教育,也應納入國民健康教育體系,如上海浦東新區試點“銀髮數字素養提升工程”,通過情景劇教學幫助老年人識別“特效藥”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