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紅工衣”雙向奔赴促轉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世光 通訊員 陳喆

每天8時、13時,大慶油田第三採油廠(以下簡稱大慶油田採油三廠)第八作業區都會有一架無人機準時起飛,沿着既定路線巡查各個油井的運轉情況。

過去,完成一次巡檢任務需要107人花費2個小時,如今只要2臺無人機就可以實現全覆蓋,巡查的頻次比人工還要每天多3次~4次。

大慶油田自1959年開發至今,已經走過了60餘年的歷程。現在,這個老油田邁上了數字化新徵程。作爲大慶油田數字化轉型試點單位,大慶油田採油三廠從2015年至今也開展了一場數字“革命”——變革的不僅是設備,更是職工隊伍的能力、水平和思維。

如何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職工隊伍?這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記者走進大慶油田採油三廠,探尋老油田產業工人隊伍轉型的秘訣。

思想轉變

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程延慶是大慶油田採油三廠第八作業區維修班副班長,工作23年來,他已經是廠裡的“革新老將”。

2021年,在企業技術革新評選中,過去是得獎常客的程延慶竟然一個獎項都沒有拿到。

“我擅長的是在工具上進行小改小革。”程延慶回憶,那次評選,數字化革新項目已經成爲主流。這樣的變化讓年近50歲的他有些不理解:爲什麼要數字化?都數字化了,我們還有用武之地嗎?

很快,程延慶自己就找到了答案。

在油田,抽油機通過連接深埋於地下設備的抽油杆上下往復運動,把石油開採出來。時間一長,油杆上負責密封的“盤根”容易產生老化、漏油等問題。程延慶曾經通過傳統思維模式,設計在盤根外再加一個“保護盒”。然而,這項革新也有問題。一旦加在盤根外面的“保護盒”內的原油裝滿了,採油工沒有發現,就會造成原油泄漏污染環境。

“我們廠的‘白大褂’告訴我,可以通過增加傳感器、電路板等數字化設備,一旦發生滲漏第一時間就能夠遠程接到警報,避免原油外泄情況發生。”程延慶說。

程延慶所說的“白大褂”是他們廠裡的科技專家。在穿着“白大褂”的科技專家和穿着“紅工衣”的程延慶共同努力下,現在,在盤根破裂之前,安裝在井口的遙感應設備就能通過對井口壓力的大數據統計,預告出即將發生泄漏。通過早發現、早處理,將問題消滅在萌芽之前。

2024年,採油三廠主題勞動競賽繼續將重點錨定在數字化轉型領域,再度開啓了數字化運維競賽。“紅工衣”和“白大褂”攜手組建全鏈條專業團隊,促進9個智慧生產平臺逐步完善,無人巡檢機器人、智慧調參等數字化新技術讓整體用工壓減約29.6%,數字化設備故障率從12.71%降至2.88%。

“過去穿‘白大褂’的科技專家搞科研,穿‘紅工衣’的一線職工搞革新,大家是自己忙自己的。數字化時代,我們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爲契機,將兩者結合,形成了‘白大褂+紅工衣’的模式推進產業工人隊伍數字化轉型。”廠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孫學法說。

創新質變

在油田數字化發展的背景下,2021年以來,大慶油田採油三廠提出了發展壯大一支“‘人人真懂數字化、人人會用數字化’的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的目標。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廠工會加大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提出了“十百千”工程,即在這個有着6000餘名職工的企業裡培養出10名數字工匠、百名運維骨幹和千名操作骨幹。

然而,在實現這個目標過程中,卻有着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油田數字化轉型的速度之快與人才培養週期之長之間的矛盾。

大慶油田採油三廠提出了“白大褂+紅工衣”的發展模式。該廠提出了科研部門穿白大褂的職工與生產部門穿紅工衣的職工共同合作,用數字化的思維解決轉型過程中的各種難題。雙方通過在企業工會搭建的“新時代產業工人創新陣地”共同應對數字化帶來的挑戰。

“新時代產業工人創新陣地”是大慶油田採油三廠在入選大國工匠培育工程的劉可夫的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基礎上,打造的一個綜合性陣地。陣地的二樓有一個“思維拓展室”,是“紅工衣”和“白大褂”交流碰撞的場所。

前不久,第八作業區北十五聯合站集輸工宋佳和她的團隊在“解決無人監管情況下井場盜油”問題上遇到了瓶頸。“起初我們想在油井上增加機械鎖,還試着增加機械鎖鑰匙花紋的複雜程度,但很快都被破解了。”宋佳告訴記者,當這個問題被擺上“思維拓展室”的桌面時,企業研發人員邢磊、張巖、薛亮等人給出了用遠程傳感系統解決的思路。

經過交流碰撞,“紅工衣”與“白大褂”共同研製出的“採油井口防盜數字化遠程預警裝置”實現了智能防盜。如今只要有犯罪分子觸碰油井相關部位,現場警報會立刻響起,智慧中心的大屏上會出現報警提示。目前,該裝置還通過接入鷹眼和無人機系統,開始了4.0版本的升級。

據瞭解,近年來,類似這樣由“紅工衣”和“白大褂”共同研究項目超過30項。

培訓應變

日前,一場針對油田井場數字化設備操作的培訓正在第一作業區注採105班的大院裡火熱舉行,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宋佳是這場培訓的主講人。只是,她的講解地點不是在教室裡,而是在一臺大客車上。

數字化轉型工作開展以來,大慶油田採油三廠應時而變,設計了一臺移動式數字化培訓大篷車。崗位員工在車上即可實現現場參觀、故障模擬、動手操作、考評驗收這4項功能。

在“紅工衣”和“白大褂”的共同努力下,井場以及站場目前使用各類數字化儀表及相關流程在車輛上實現了還原。車內使用的所有20餘種儀表設備均爲現實中生產使用的原件,儀表類型覆蓋率達到100%。

截至目前,這臺數字化大篷車已經在8個作業區運行。除了數字化大篷車,“新時代產業工人創新陣地”是更大的培訓場所。

創新陣地在熟悉科技手段的“白大褂”和熟知現場的“紅工衣”共同合作下,研發了一套模擬仿真系統。“我們這裡的所有培訓設施和場站上使用的設備都是一樣的。”自控運維室副主任趙鵬睿說,“廣大一線職工只要在這個仿真系統上操作明白了,到現場遇到這樣故障時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近年來,按照大慶油田採油三廠出臺的《紅工衣+白大褂協作機制》《十百千人才培養工程》等制度的安排,“新時代產業工人創新陣地”不斷推進產業工人隊伍的數字化轉型。

夜幕降臨,結束了一天工作的“白大褂”和“紅工衣”們走出創新陣地。在他們身後是掛在陣地大門口的一幅玻璃鋼浮雕畫,它由職工設計:畫面左側展現的是傳統採油工人取樣、加盤根、開發的場景,畫面右側則是無人機、電腦顯示器、“01”二進制等數字化時代的標誌。

畫面中間寫着一行字:“加快建設一支宏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