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主流民意期盼兩岸交流談判

旺報社評

美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前夕,美國《時代雜誌》刊出亞洲問題專家高德斯坦的投書,批判賴清德是一個魯莽的領導人,美國應對他提出警告且予以節制,避免其危及臺海現狀;高文甚至稱臺灣是「最危險的引爆點」。

外媒點名賴總統魯莽

另一方面,《美麗島電子報》日前公佈10月分最新民調顯示,58.3%的民衆認爲「恢復兩岸政府談判、放寬民間交流」是維護臺灣安全、避免戰爭的最佳方式;認同應每年增加預算購買武器以加強國防的僅佔28.2%,連前述的一半都不到。

針對《時代雜誌》的專文,外交部表示,賴政府一向以穩健、理性及務實的態度推動兩岸政策,堅定守護臺海和平與穩定現狀,並沒有該文所稱情況;外交部還強調,這篇文章只是一篇投書,不等於《時代雜誌》的意見。然而,高德斯坦並非一般學者,他是華府「防衛優先研究中心」亞洲計劃主任,他的文章即使不代表《時代雜誌》編輯部的立場,也能代表美國新一代保守派戰略學者的觀點,他的觀點仍值得重視。

尤其,在《時代雜誌》〈魯莽〉一文刊出後,高德斯坦在其個人社交平臺上做了些後續補充。他表示,寫完該文後在華府與民進黨代表團見了面,直言自己「捅了馬蜂窩」,但他認爲民進黨的思維模式與俄烏戰爭前的烏克蘭當局如出一轍;高德斯坦呼籲臺灣的朋友和領導人,要面對現實,美國人已經厭倦爲他人的「家務事」捲入無止盡的戰爭。

事實上,美國蘭德公司近日也針對臺海關係提出類似觀點,認爲賴政府若不改善兩岸關係、繼續毫無理性的抗中,恐怕會讓臺灣陷入大國予取予求的死衚衕中。建議美國要確保臺灣保持克制、不主動加劇與中國間的緊張關係。

這些國際研究機構或媒體的論述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力促賴政府應放下仇中、抗中,尋求與大陸對話及交流,臺灣民意對恢復兩岸交流、互相來往的期待也在升高中。除了《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外,連陸委會歷來所做的民調,也有超過8成的民意支持兩岸應透過交流合作達到和平共榮,只不過,陸委會的民調在陳述時習慣加上如「對等尊嚴」、「防止對岸滲透」等但書,給兩岸交流上了桎梏,但民調結果還是反映出民衆希望兩岸多交流的事實。

經貿萎縮看不到進展

民進黨執政9年多,堅持抗中、仇中的結果是團體旅遊凍結、學術交流遽減,經濟交流也在美中貿易衝突與賴政府「非紅供應鏈」的操作下,對大陸投資與貿易雙雙萎縮。民進黨政府試圖用政策手段扭轉兩岸原本密切合作的經貿關係,對臺灣傳統產業與庶民生活造成明顯的傷害。

《日經亞洲》日前指出,臺灣拓展全球貿易伙伴關係的努力不斷遭遇挫折,和澳洲、加拿大、日本等國家推動貿易協定或產業合作,與東南亞多個主要經濟體洽談經濟合作協議的計劃,都陷入了停滯或遭到婉拒,幾乎看不到進展。

臺灣最近一次較有實質意義的自由貿易協定(FTA),還是在馬英九執政時期2013年7月10日簽署的《臺紐經濟合作協定》,及2014年4月19日生效的《臺星經濟夥伴協定》,臺灣之所以能夠簽署這兩個FTA,還是因爲兩岸在2010年6月29日簽訂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十多年過去後,臺灣再也沒有簽署任何FTA或加入任何經貿組織。民進黨政府2021年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CPTPP,至今仍未獲準;至於2024年12月10日正式生效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並不涉及「市場開放」與「關稅減讓」,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兩岸不交流的結果,並沒有給臺灣帶來什麼好處,反而讓臺灣的路越走越窄,國際社會對臺灣的警訊也更爲嚴峻。人民已厭倦這種兩岸政策,賴政府應正面迴應新的國際局勢,並凝聚民意與大陸政治對話,才能打破兩岸隔閡的僵局,進而突破執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