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機制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

□ 完善數字化體系和數據庫統一;

□ 強化碳金融支撐能力;

□ 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政策實施方案。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4年來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6.81億噸,累計成交額467.84億元,已成爲全球碳市場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凸顯了碳市場在“雙碳”目標進程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轉型的關鍵作用。

歷經4年發展,我國碳市場取得多維度突破。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從《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到《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再加上一系列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以及技術規範等形成支撐;覆蓋範圍接連擴大,新增鋼鐵、水泥、鋁冶煉3個重點行業納入管理,溫室氣體管控範圍從單一的二氧化碳擴展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企業“配額分配—市場交易—清繳履約”的碳交易意識逐漸增強,減排效果逐步顯現。

我國碳市場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與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自願碳市場)組成,已成爲推動溫室氣體減排、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工具。但從目前來看,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仍面臨階段性挑戰。

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碳市場與歐盟碳市場等成熟體系存在明顯差距。歐盟碳市場已運行多年,歷經4個階段逐步完善,推動覆蓋行業碳排放水平較2005年下降約47%,通過配額拍賣籌集1750多億歐元用於綠色轉型。相較而言,中國碳市場的配額分配方式仍以免費分配爲主,行業覆蓋範圍還需擴大,市場穩定機制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國內實踐來看,碳市場交易產品和參與者類型有限、價格波動較大等現象仍然存在。部分企業面臨數據質量管理意識薄弱、覈算方法不統一、數據存證不及時等問題,專業人才儲備也略顯不足。

面對挑戰,需以系統思維協同發力,健全運行機制,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

完善數字化體系和數據庫統一。當前,我國碳排放監測、報告與覈查體系已完成初步搭建,未來需要進一步通過數字化賦能,加強互聯互通。整合衛星遙感、物聯網設備和區塊鏈技術,構建覆蓋碳排放全流程的數字化監測體系,實現排放數據實時同步。整合生態環境、金融監管、數據管理等部門職能,完善機構監管、功能監管、行爲監管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對控排企業、交易機構、覈查單位實施全鏈條管理。

強化碳金融支撐能力。針對當前全國碳市場參與主體以控排企業爲主體、現貨交易爲主、碳金融手段有限的現狀,可借鑑歐盟碳市場經驗,探索多種路徑完善金融支持。支持地方設立碳市場發展專項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碳基礎設施建設,或會同相關金融主管部門鼓勵金融機構探索碳金融產品創新,挖掘碳排放權價值,創新金融服務形式。

此外,我國區域發展存在差異的客觀現實進一步加大了構建全國統一碳市場的複雜性。在堅持統一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政策實施方案,在配額分配、履約機制等方面給予部分地區適當政策傾斜,鼓勵條件成熟地區先行先試,形成多層次、差異化的碳市場政策體系,爲碳市場平穩運行提供製度保障。(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瑾)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