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指引全國碳市場建設 碳減排、碳檢測方向或受益

《科創板日報》8月25日訊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

《意見》明確,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國已建立重點排放單位履行強制減排責任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激勵社會自主減排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

其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額總量控制爲基礎、免費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成誠信透明、方法統一、參與廣泛、與國際接軌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形成減排效果明顯、規則體系健全、價格水平合理的碳定價機制。

同時,《意見》針對碳市場多方面提出具體舉措。

近一個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兩次提到“雙碳”相關部署。

在7月31日的2025年上半年發展改革形勢通報會,國家發改委在具體部署中,指出“以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8月1日,國家發改委舉行新聞發佈會,解讀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發佈會期間,新聞發言人蔣毅對近期印發的《關於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進行具體解讀。

民生證券認爲,上述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中關於碳排放的內容,不僅是落實“雙碳”目標的核心舉措,更標誌着我國能源治理從“能耗約束”向“碳排放約束”的歷史性轉變。

值得留意的是,《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碳排放評價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於9月1日正式施行,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辦法》同時廢止。《辦法》主要修訂了三方面內容:一是將碳排放評價和煤炭消費管理要求納入節能審查制度;二是建立節能審查權限動態調整機制;三是完善節能審查事中事後管理有關規定。

站在當前時點,國內碳市場逐漸實現全面搭建,碳排放額均價逐年上漲。數據顯示,國內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已從2021年的均價46.60元/噸,上漲至2024年的91.82元/噸,幾乎實現翻倍。券商認爲,這說明在我國各部委具體政策的推動下,碳市場相應機制的搭建日益完善,碳指標的落實讓碳配額變得更“值錢”。

落實到投資方向上,民生證券認爲,對於化工領域而言,“雙碳”部署利好與清潔減碳、環保再生的相關標的:(1)建議關注政策推廣帶來的生物質燃料及生物柴油的國內需求上升,相關標的:卓越新能、山高環能、嘉澳環保;(2)建議關注再生領域工程技術商三聯虹普及再生塑料行業領軍者英科再生。

另外,華源證券指出,隨着國內碳市場持續擴容,碳減排、碳監測方向有望持續受益。2025年鋼鐵、水泥、電解鋁三大高耗能行業將強制性納入全國碳市場,覆蓋碳排放量從51億噸增至80億噸,控排企業數量預計突破8000家,同時2025年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從過渡期邁向正式實施階段,倒逼國內企業加速減排,建議關注碳檢測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