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規標準 守護兒童“腕上安全”
□ 胡立彪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兒童手錶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及編制說明,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對電池安全、網絡沉迷防治等多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包括兒童智能手錶首次開通支付功能時,應徵得監護人同意等。
以前的兒童手錶只能看時間,聯網升級後的兒童智能手錶也只能提供定位和緊急通信聯絡等一些簡單功能。而現在的兒童智能手錶功能越來越強大,集定位、通話、社交、娛樂、學習、購物、拍照、搜題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更像是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機”。
中國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2—2027年中國兒童智能手錶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5歲至12歲的兒童數量約爲1.7億,兒童智能手錶的市場普及率約爲30%。這差不多相當於每3名兒童中就有1名有智能手錶。而且,兒童智能手錶的潛在用戶還在快速增加。
可以說,兒童智能手錶正在成爲未成年人的“標配”。兒童智能手錶爲家長提供了實時便捷的監護手段,也給兒童打開了一扇連接外部世界的窗口。然而,隨着兒童智能手錶日漸普及及其功能日益增多,伴生的問題也多了起來,引起社會關注和擔憂。江蘇省消保委發佈的一份關於兒童智能手錶消費的調查報告顯示,兒童智能手錶消費領域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隱患。因設計或應用疏漏,兒童智能手錶產品在使用中可能被非法竊聽,導致信息泄露。線上調查數據顯示,17.11%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兒童智能手錶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央視3·15晚會曾曝光兒童手錶存在許多信息安全漏洞,一旦被惡意軟件入侵就變成“行走的偷窺器”。
除信息安全問題之外,部分兒童智能手錶還存在違規扣費、誘導未成年人消費等問題。不少家長在網絡平臺投訴反映,在兒童智能手錶綁定的家長端並未開啓免密支付和支付確認的前提下,兒童在手錶端購買遊戲服務,就能直接從家長端扣款;還存在部分遊戲軟件重複扣款、多次扣款等問題,兒童在使用時極易被廣告推送或遊戲內容吸引,甚至進行大額充值消費。更讓人擔憂的是,一些兒童智能手錶對App缺乏監管和篩選,用戶可以輕易搜索到色情、暴力、有悖倫理道德等方面的不良內容。比如,小天才等多個兒童智能手錶頭部品牌的多款產品曾因智能回答功能陷入爭議,出現諸如“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發明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不誠實的人”等嚴重錯誤回答。這對於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危害更甚。
在此背景下,制定出臺《兒童手錶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可謂正當其時。該標準徵求意見稿從外觀安全、電池安全、生物特徵識別、網絡安全、網絡防沉迷、付費管控等18個方面,對兒童手錶的安全技術要求作出明確規定。特別是關於網絡安全,徵求意見稿提出兒童智能手錶應制定專門的兒童個人信息處理規則,並在兒童智能手錶操作系統或兒童智能手錶管理端相關界面公開展示,供監護人查閱、複製或下載後查閱。關於網絡沉迷防治,徵求意見稿分別在時長管控、應用管控、付費管控等方面作出具體要求。爲保障產品內容安全,徵求意見稿規定,手錶內不可預置生成式語音問答應用程序,且語音問答應用提供的信息要來自固定知識庫,其內容需選用面向未成年人的正規出版物;手錶在非語音問答應用中確需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的,使用模型要通過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
針對目前兒童智能手錶存在的種種亂象,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手錶不可預置包含遊戲、小說等娛樂導向功能的應用,不可設置開屏廣告,手錶端應用程序不能進行充值等。這些規定要求有的放矢,有利於從源頭規範兒童智能手錶的安全。相信隨着相關法規標準不斷出臺完善,市場監管日益嚴格,兒童智能手錶將告別“不務正業”,真正迴歸兒童服務屬性,迴歸保護未成年人的初心。
【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