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爭奪戰升級,北上寧“暗戰”跨國巨頭

3月24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北京閉幕。

每年的中國高層發展論壇,因爲聚集了衆多全球企業的CEO,常被人稱爲“CEO趕大集”。據主辦方統計,論壇今年共有750多位外方代表參會,其中包括蘋果、三星、西門子、寶馬等企業的“掌門人”。

而就在CEO齊聚一堂時,一場城市間的“暗戰”也悄然打響。

據媒體報道,除了北京的高層之外,南京、上海也分別派出了隊伍拜會跨國企業高管。而那些沒有“進京”的城市,則“在家”擺好了“盛大的宴席”,向這些外資企業張開懷抱。

外資是推動中國經濟繁榮的重要力量,顯然,各大城市都不想錯過它。

於是問題隨之而來:

哪些城市去了北京?見了哪些企業?彼此間又聊了什麼?從中我們又能獲得哪些隱秘的信息?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有三座城市的主政者在北京,與外企高管進行了交流,分別是南京、北京和上海。

1、北京想造“高端車”

北京作爲東道主,自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據報道,北京市市長殷勇在3月23日下午,會見了法國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長趙國華。

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在3月24日,分別會見了德國奔馳集團董事長康林松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執行總裁、首席執行官木原正裕。

兩位北京的城市主政者,在與企業的洽談中,都提到了同一句話——“加大在京研發投入。”

殷勇表示,施耐德電氣是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產業鏈的領軍企業,希望用好北京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進一步加大在京研發投入,研發更多新產品新技術,助力北京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而在會見康林松時,尹力說,希望奔馳集團與北京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大在京科研投入力度,用好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資源、人工智能、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等發展優勢,加大新品研發力度,提升核心競爭力。

“提升優勢產業發展能級”是北京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工作之一。

2024年期間,北汽、小米、理想等重點整車項目陸續在京投產,其中小米憑藉亮眼的銷量,成爲新能源車領域的一匹黑馬。

若施耐德和奔馳能在京津冀展開佈局,一方面將有利於加快供應鏈本土化和數字化進程,通過規模效應提升北京新能源車產業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車領域稍顯落後的奔馳,在從國內新能源車產業鏈中受益的同時,也將爲本土車企,帶去打造國際高端汽車品牌的方法論——這恰是當前烽煙四起的新能源車價格戰裡最稀缺的。

或許正是因此,尹力纔會在與奔馳高管交流時尤其強調,“主動應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共同塑造更有韌性的產銷體系,將更多高端車型佈局到北京生產。”

2、上海“兵分兩路”,搶做“首發”科創高地

與佔了地利的北京相比,上海的主政者顯得有些繁忙。

據報道,3月24日,上海市長龔正,在北京分別會見了美國聯邦快遞、新加坡淡馬錫、美國萬事達卡、德國寶馬、德國博世等企業高管。

而就在同一天,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上海會見了來參加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的中外企業家代表。

據公開報道中提及的外資企業進行統計,龔正和尹力會見的外企中,汽車相關領域的企業最多,共有4家,分別是德國寶馬、德國博世、美國安波福和德國偉巴斯特;諮詢公司其次,共2家,分別是新加坡淡馬錫、美國貝恩;其餘各領域皆爲1家。

汽車是上海四大萬億產業集羣之一,2024年產業規模達到了1.1萬億,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164.5萬輛,是全球推廣規模最大的城市。

近年來,數字的跳動已不再令上海滿足,這座城市開始追逐另一些更顯科技成色的指標和成果,例如智能網聯新能源車全產業生態,“單車智能爲基礎,車路雲協同爲關鍵支撐”技術路線的高級別自動駕駛。

轉向背後是上海“五個中心”建設。

所謂“五個中心”,指的是上海自2017年起,在原有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基礎上,增加“科技創新中心”這一城市定位。

在與企業的交流中,上海的兩位主政者都強調了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取得成效帶來的新機遇。

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鼓勵外資企業加大在滬投資力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等表述的基礎上,陳吉寧更明確地提出了“在上海率先推出更多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還有什麼比“第一”更能凸顯科技創新呢?

作爲常年位列“實際利用外資”全國第一的城市,外資企業對上海無疑是熱情的。在與龔正的會面中,各大企業均透露了自身投資上海的較爲明確的計劃。

這些計劃主要瞄準上海的三方面優勢。

一是全球運輸網重要節點的地理優勢,二是國內生命科學產業高地的地位,三則是數據資源富集的城市特徵。

如果撇除“天生”的地理優勢,這些計劃也從側面說明了外企投資中國的思路——正從製造業逐漸轉向更高技術含量、更數字化的新興領域。

3、衝刺兩萬億的南京,在這方面追上了上海

客觀來說,與上海和北京相比,南京的亮相尤其讓人驚喜。

據《南京日報》報道,3月23日至24日,南京市長陳之常帶隊赴北京,拜會部分跨國企業高管,進一步加強溝通對接,深入探討交流,尋求合作機遇,攜手共謀發展。

這並不是南京領導班子今年首次“進京”尋找機會,甚至也不是近一個月的第一次。

上個月的24日至26日,市委書記周紅波就曾帶隊,走訪部分央企總部和科技型企業,向這些“國之重器”介紹南京的優勢、推薦南京。

如果再將時間往前撥5天,南京建鄴區的主要領導也前往了北京小米集團總部,就雙方在河西中央科創區的合作方面,交流了意見。

過去在三亞任市委書記時,周紅波就曾強調一季度搶抓項目、促投資的重要性,要求各級各部門“拿出只能進不能退的拼勁、只能緊不能鬆的韌勁、只能勝不能敗的狠勁,迅速投入到拼爭一季度、奪取‘開門紅’的各項工作中來。”

這種雷厲風行的施政風格,放在今天的南京恰到好處。

2023年6月,南京發佈了一份名爲《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重要文件,定下目標“十四五”末全市GDP超2萬億,製造業增加值佔比穩定在30%以上。

根據南京2024年1.85萬億GDP的數值推算,想要順利達成目標,2025年的GDP增速需要達到8.1% —— 這無疑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招引外資企業投資南京或許是重要的解題步驟之一。

據報道,南京市長陳之常在北京,分別會見了博世集團、蒂森克虜伯、高通、默克、丹佛斯、瓦克六家企業。

如果計入到南京調研的蘇世博,南京會面的汽車產業相關企業數量也來到了4家,和上海齊平。而剩下的三家分別從事生命科學、工業產品線技術和解決方案開發、鋁型材料三大領域。

結合《計劃》中提出的“壯大‘2+6+6’創新型產業集羣”來看,這幾家企業分別對應南京拼搶國內製高點的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型材料三大集羣,部分業務對應南京計劃增強全球競爭力的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集羣。

在南京市長陳之常在北京會見外資企業一天之後,也就是3月25日,全球汽車減震系統與精密工程領域頭部企業德國蘇世博董事長帕斯卡一行人,來到南京,並得到了市委書記周紅波的會見。

4、沒“進京”的城市,也沒閒着

雖然只有三座城市的主政者來到了北京,但不意味着其它城市就對招引外資沒有興趣。

事實上,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之前,或之後,許多城市已經“在家”擺好了宴席。

深圳的招商節點一般在年末。去年12月6日的深圳全球招商大會上,共簽約了超過400個項目,涉及投資額過9000億。

而近期,深圳則迎來了一支由五位英國市長(副市長)和15家高成長科技企業組成的考察隊伍。

這支隊伍爲了尋找投資、合作伙伴和客戶而來,在深圳探訪了騰訊、華爲等一系列企業,而他們的下一站,則是中國最強地級市——蘇州。

去年4月26日,蘇州舉辦了首屆蘇州全球招商大會,大會期間,367個項目實現簽約,總投資3719.5億元,包括世界500強投資項目30個。

如今又是一年好春光,如果和去年的時間點相去不遠,蘇州2025全球招商大會,大概率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

或許可以期待,它能交出一份更漂亮的答卷。

與此同時,蘇州的“鄰居”——無論是地理位置上還是GDP——無錫,剛剛開啓了一年一度的無錫“國際月”,吸引來了英、法、德等15個歐洲國家的130餘位商界代表,拉開了新一年彼此間經貿、人文、科技領域深度合作的序幕。

此外,成都、廣州也分別在2、3月份舉辦了外資交流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2月起,中國GDP排名前20的城市中,一半都與外資企業開展了一定規格的接觸和交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反超蘇州和深圳,拿下實際利用外資全國第三的杭州,近期尚無高規格外資企業交流活動的信息傳出。

不過,杭州市投資促進局相關人士此前在接受採訪時透露,2025年的一系列招引外資的工作安排已經出爐。